本周头条:过去,现在,未来的“深圳模样”|人文天地·新阅读

刘汉俊
2024-12-15 08:5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读了姚曦、吴定海新著《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以下简称“深圳传播能力研究”),很受教育和启发。这部著作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为深圳画像。

《中国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姚曦 吴定海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年12月版

深圳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全球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化、国际型大城市的中国范本;深圳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显著性、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样本。“深圳传播能力研究”重点关注了深圳的跨文化、城市记忆、城市品牌三大课题,是一个有针对性、有时代感、有实用价值的文本,它描摹了一个生动鲜活、丰富多彩的“深圳模样”。

读了这本书,有四点感受。

感受之一是,城市建设史也是文明传播史,“深圳传播能力研究”是城建史的传播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2030年、2035年,以及二十一世纪中叶,深圳市明确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目标,这部著作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对此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相应的制订国际传播新战略的建议,所畅想的“深圳模样”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深圳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古城史、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特区,“移民文化”更是深圳的特色。传播学属于文化学范畴,建设史也是文化史,所以说,这部传播学著作也局部地、阶段性地、一个角度地反映了深圳的城市建设史。

感受之二是,文化是城市的底色和城市的品质,“深圳传播能力研究”是城市史的文化篇。一座城市的阅读习惯、阅读风尚、阅读能力决定着它的学习力、创造力和创新力。这部著作在第四章“品牌建设和城市营销”板块,回顾了深圳作为“阅读之城”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深圳市在阅读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和书香社会建设方面的努力。对这个问题进行关注,并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研究,看准了核心,抓住了关键,有利于提升深圳市的文化品位和段位,这是应该有的“深圳模样”。

感受之三是,把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理念熔铸在城市建设中,“深圳传播能力研究”是城市文化的人本篇。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城市形象塑造的主角是人。我以为,深圳的国际传播至少要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人的存在,城市的公共性、服务性、舒适性、宜居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体现在城市肌理、融化在城市血脉中的人文精神,是通过人来感知的。深圳的宜居宜业,让许多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安置生活、安顿心灵、安排人生规划的空间,“青春之城”“创客之城”显示了它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优长;二是突出人的创造,从人的角度展现这座城市的人与物、建筑与街道、安居与乐业,城市每一缕风的味道、每一束光的亮度,深圳的风是有汗味儿的,是拼搏与奋斗、创造与奉献的味道,要表现每一滴汗水的含盐量和每一个创意的精彩度,以及它们所散发的传统气息、所迸发的现代因子。今天的深圳,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深圳人劳动创造的结果;三是突出人的价值,这里是可以创造一切、展示一切的舞台,也是能接纳一切、包容一切的家园,能最大化地实现整体创造与个体创意的相互融洽、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共同呈现。这部著作从人落笔,关注人的话题,涉及人的作用、人的使用、人性的张扬、人权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揭示了深圳之所以能吸引四海人才、汇聚八方精英,实现从“世界之窗”到“世界之家”转变的原因,这是深圳的资本。人本理念,是国际传播中的核心元素和关键信息,也是这部著作关注的重点。深圳应该创建一座基于互联网和实物形态的“根”博物馆,让每一个在深圳打拼的人,包括外国人,能在这里点击回到家乡的村镇街道实景,体验家乡的风貌风情风景风味,成为所有“新深圳人”的“乡愁打卡地”和城市集体记忆。

感受之四是,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圳传播能力研究”是强国建设的城市篇。深圳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体,是生机活力迸发、机遇挑战丛生的复合体,是物质与精神并重、传统与现代并行、现实与未来并存的综合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是领头雁、排头兵、第一方阵,具有引领作用;在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提高政府效能,体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示范功能;在以人文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为目标,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手段,提高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使服务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使发展更快速、更科学、更强劲,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这部著作关注到了在这个过程中传播的重要作用,也发现了不足,自觉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规划之中,谋划了未来的“深圳模样”,难能可贵。

以上四点感受,是通过这部著作的文本对深圳的再认识。

深圳是跨文化的经典产物,是移民文化的典型案例,是改革背景下、开放环境中、全球视野里的城市文化永不停歇的升级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代表。传播新时代的深圳,就是传播新时代的中国。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刘汉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