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龙华新飞跃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
06-23 07:4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作出龙华最大贡献。

近日,龙华区委副书记、区长雷卫华在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时表示,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饱含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深圳的关怀信任和厚望重托,是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龙华区将牢记使命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认真落实全市贯彻落实《意见》工作大会精神,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谋划改革、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改革、以务求实效的态度总结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龙华新飞跃,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龙华最大贡献。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圳新一代中心区

深圳特区报:《意见》提出“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请问龙华区如何完善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雷卫华: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们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花大力气培育孵化创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2940家,总量均稳居全市前三,创新梯队渐次成型。提升创新载体支撑能级,落地全市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推动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等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构建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出台“龙舞华章”人才系列政策,累计投入超21亿元“真金白银”面向全球引育人才,各类人才总量达90万人。特别是,作为贯彻《意见》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对“龙舞华章”人才政策体系进行了优化提升,将于近期发布,预计未来5年还将投入15亿元,以最大诚意广纳天下英才。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全市贯彻落实《意见》工作大会提出的“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相关要求,重点围绕龙华中心区建设,通过“新的发展能级、新的空间品质、新的交通网络”三大举措,更加突出科技、文化、生活综合服务,打造面向未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圳新一代中心区,为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升龙华产业高质量发展能级

深圳特区报:《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改革举措,其中两个都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龙华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区十强之一,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雷卫华:全市贯彻落实《意见》工作大会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龙华是深圳的产业大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6500亿元,面向“十五五”,我们提出“再造一个新龙华”,这就需要我们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我们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1+2+3”制造业体系、“3+3+2”服务业体系互促双融为主抓手,通过完善“链式改造”机制升级服装业等传统产业、优化专项激励机制壮大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培育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龙华特点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推进路径,持续优化四大工作体系。优化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把企业的难题作为政府的课题,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比如,针对企业政策不熟悉、申请难问题,我们在全市率先推行“免申即享”改革,让政策补贴直达企业,累计兑现政策红利20多亿元,实现事项覆盖范围、事项数量、补贴金额、受惠人数四个全省第一。优化项目投资促进体系,持续健全招引项目落地统筹机制,建立超级联络人、专班化协商服务、全链条跟踪服务等机制,完善“招引、落地、建设、投产”闭环式管理,成功落户华为、美团、开市客等一批世界500强项目,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优化高品质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全市率先建立“政府统筹+国企做地+央企开发”机制,近4年释放了13.4平方公里优质产业空间,努力做到“只要有好项目,龙华就有好空间”。优化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坚持制度、产品、平台“三位一体”推进,建立区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创新发布“数字云贷”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产品,其中园区贷、龙华资本贷为全国首创,“龙数贷”是深圳首款金融公共数据产品。目前,累计授信企业数量超2.4万家,授信金额超804亿元。

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并重,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标杆城区

深圳特区报:《意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龙华处于全市地理几何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拥有深圳北站这一大湾区超大型交通枢纽,是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雷卫华:我们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通过“用好一个枢纽,做优一个平台,完善一套机制”,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链接能力和城区国际化水平。放大深圳北站枢纽带动作用,高规格建设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深港创意设计合作区,聚焦金融、科技、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融通全球高端资源,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强化龙华区国际合作中心资源链接功能,落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国内首个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对接阿曼主权财富基金等优质项目,打造全球跨境全品类选品中心、企业产品国际营销中心,促进国际高端要素集聚龙华。建立健全企业出海护航机制,通过成立产业出海联盟、发布“黄金十六条”、落地“税路通”国际税收服务站等举措,构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全球市场“含深度”。近期,我们发布了《龙华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标杆城区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市场、产业、企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十大国际化行动,进一步提升龙华对外开放水平。

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全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深圳特区报:作为超大型城区,龙华区人口密度高、人口流动性大,社会治理难度较大。《意见》提出“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这方面龙华有什么改革经验?还将推出哪些措施?

雷卫华: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站社区视察,强调要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持续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方面下功夫,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坚持科学治理,突出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运用前沿技术推动管理理念、手段、模式创新。比如,打造数字治理“龙·眼”AI引擎,运用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精准识别30多类社会治理场景,准确率达90%以上。注重精细服务,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实施定格化管理服务,系统构筑“1256”精智治理体系,形成“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相关经验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同时,我们坚持把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实施五大惠民计划,行政区成立以来公办学校学位新增超11万个、增长近2倍,区属三甲医院从零增至3家,深圳美术馆新馆、龙华文体中心等优质文体设施深受群众喜爱。强化法治保障,坚持改革和法治的相互促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优化“综合查一次”执法模式,率先全面推广“执法监督码”,柔性执法服务模式获国新办发布会点赞。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