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读历史 | 探访高平炎帝陵 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人文历史
读特记者 陈智军 文/图
2020-09-27 07:34

太行山麓西南深处的山西高平市,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人文历史。仅整理在册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600多处,其中“国保”单位达20处。

高平的“国保”历经沧桑保存至今品质和价值之高令人惊叹。中国已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戏台:金代二郎庙戏台;中国最早的木结构民间住宅建筑:元代姬氏民居;中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开化寺壁画,中国唯一的断梁结构建筑:宋代崇明寺中佛殿……都集中在这片土地上。

高平还是历史上长平之战的古战场,在此凭吊,几十万人被坑杀的战争惨烈穿越两千年多时空犹在眼前。

高平的明清古村落比比皆是,每一个村名都有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

当然,高平标志性的称号,还是“炎帝故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故里虽然在华夏大地众说纷纭,但炎帝文化和传说在高平已烙下了两千年的印记,当地无数的民间传说和古地名都和炎帝有关。

日前,读特记者随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太行线采风团来到山西高平炎帝陵,探寻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

高平炎帝陵气势宏伟。

炎帝陵在全国至少有三处,各家都在争“正统”,哪家说法比较强,讲解员介绍,高平炎帝陵内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该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申姓出自姜姓,被认为是炎帝后裔。这块碑是炎帝后裔在明万历年间为自己的始祖陵墓而立。讲解员介绍,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炎帝陵实物遗迹。

炎帝陵寝前的石碑为明万历年间所立。

当然更重要的“证据”是高平域内与炎帝有关的文化烙印太多太深。遗址遗迹、村名地名、民间习俗、传说故事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炎帝文化遗存区域体系。仅以炎帝行宫、神农庙、炎帝陵等为代表的陵庙祠宫城等就有30余座,记载有关炎帝事迹的碑碣100余通。

2014年5月,高平市对炎帝陵进行大修,历时两年完成,形成现在气派宏大的规模。整个建筑群依中轴线由南向北,从牌坊开始,通过几百米的宽阔笔直神道,再拾阶而上,依次排列山门、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进三重院落。古建筑群均为木结构、采用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代建筑风格,以彰显炎帝陵久远的历史风貌。

炎帝陵山门

始祖殿位于炎帝陵中轴线上,规格等级仅次于炎帝大殿。为祭祀神农炎帝之场所。殿内壁画展示了华夏始祖生平事迹和炎黄结盟的伟大功绩。

功德殿是中轴线上第三大殿。殿内东西两侧壁画向世人展示了神农炎帝教民耕种、发明医药、制历分时、制器立威、织麻为布、筑墙为城、始创交易、教化子民、五弦礼乐、制陶为器等十大功绩,再现了远古时代的生活场景。

讲解员在解说功德殿内的壁画。

炎帝陵中轴线三大殿中的主殿,座落于月台之上,面阔9间,进深5间,通高24米,建筑面积1687.56平方米,为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规格等级仅次于故宫太和殿。

炎帝大殿是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

殿内3根擎天“金柱”,源自非洲实木,二人方能合抱,高三丈有余,雄伟壮观。

中间供奉神农炎帝木雕金身神像,坐九龙椅,高5. 6米,鹿、鹰侍奉左右(相传炎帝幼时在鹰、鹿呵护下长大成人)。神像面部肤色黔黑,讲解员表示是因炎帝尝百草时中毒所致,为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献身的始祖,即以此面容入殿敬奉。东西两壁画为鸿篇巨制的《朝谒炎帝图),历代帝王 、皇子皇孙、明相名医、儒流贤士、孝子贤孙、天地神低、三山五岳等与炎帝神像形成一个整体, 体现天、地、人的东方哲学思维与其信仰意识的文化内涵。

陵后的五谷殿为元代所建,是炎帝陵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近年来,海峡两岸同胞每年都在炎帝陵举办“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祭祖活动,共祭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像分身还曾远渡海峡巡游,为民祈福,所到之处引起台湾众多民众膜拜,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盛事。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陈智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