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每每提到“护士”,大众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可能是病床边照护病患的“白衣天使”,可能是救死扶伤的“幕后英雄”,但在大众的视野之外呢?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深圳护士们逐渐将护理的内涵越走越宽,他们可以出门诊、开处方、做科研,工作地点也从医院走上了互联网,走进了社区、家庭,他们不仅是全能的“多面手”,也可以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
据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执业护士57406人(女性53960人,男性3446人),较2020年增长24%。其中5839名为专科护士,涵盖伤口造口治疗、重症护理、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38个专业类别。未来的护理之路,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多元化大步迈进。
为患者驱散阴霾,见证护理事业一路繁花
作为见证深圳市护理事业一路繁花的一员,1986年入行的罗伟香既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也是记述者。
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岭南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深圳市巾帼先进典型个人案例……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9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摘取了无数荣誉与头衔,而这些璀璨成就的背后,是一名护士从业多年毫不动摇的热爱、坚守与付出。
从在病床边守护生命的护士,到积极进言献策的政协委员,她一路走来,身份称呼在变,可初心不变,无论遇到何种阻碍,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力量,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开创美好的明天。
上小学五年级时,罗伟香的母亲骤然中风偏瘫,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帮衬家庭,中学成绩优异的罗伟香放弃了考大学的梦想,填报了湖南省邵阳卫校的护理专业,踏上了护理之路。
一边在临床实践中积累护理经验,另一边,罗伟香意识到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她先后取得武汉大学护理学硕士学位、菲律宾圣拉萨尔大学护理学博士学位,并赴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进修,汲取国内外的护理知识,不断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护士不能‘佛系躺平’,病人将生命交托给了我们,我们必须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赖。”罗伟香说道。
罗伟香
凭借精湛的护理技术与专业的医学知识,罗伟香拯救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1996年深圳市端溪酒店发生特大火灾,罗伟香作为一对一特护,不眠不休地守在烧伤最重的女患者床边60多个日夜,陪她闯过了呼吸、感染、压疮等各种难关,直到痊愈出院;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罗伟香毫不犹疑,带领市人民医院护理团队奔赴抢救一线,为伤者带来生的希望。
科研屡次突破,探索护理真谛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对护士这份职业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罗伟香明白,想要向大众澄清误会,就要用实绩证明,她说:“护士不是只会打针发药,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护理的价值。”
自打接手医院护理队伍建设以来,罗伟香就积极协助医院引进高学历护士,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鼓励护士进行临床研究:“护士们常年在临床一线工作,所以护士的科研地点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临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出护理科研的特色。”罗伟香以身作则,埋首临床的同时,不忘技术创新,积极引进与开发护理新技术、新项目,至今已累计获得2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专利获得转化,开展了1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
2003年冬天,一名酒精中毒的男性患者因尿失禁留置尿管,患者清醒后,病房护士为他规范操作拔除尿管后出现了血尿现象,这个小小的异常引起了罗伟香的注意。为了查明原因,罗伟香立即检索国内外文献,却发现当时已有的护理教材与参考书存在明显空白,虽然有讨论护理技术操作的专著或章节,但由于篇幅有限,缺乏对护理操作并发症的发生和如何处置的深入探讨。发现这一空缺后,罗伟香组织主编《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一书,书籍面世后,迅速获得了国内护理院校的重视,定为辅助教材,经过医疗卫生界最权威的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再次出版,获得了第四届广东省护理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这本书还被护士们亲切地称为“生命的说明书”。
在护理肝硬化晚期患者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肛管保留灌肠给药,罗伟香发现传统的肛管材质硬、型号大、长度短,不仅不利于保留药物,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伟香收集了许多患者的建议,和团队一起发明了滴液式灌肠器,减少了器械对人体的刺激,延长了药物的停留时间。
“相较于医生,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其实更长,一些有关患者治疗体验的细节,护士的感受也更深切,这是护士科研的优势所在,我鼓励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罗伟香说道。
多年来,罗伟香坚持邀请国内护理专业知名专家为市人民医院护理团队进行科研培训,整合医院内外的科研资源,主动调研护士们感兴趣的科技创新方向,形成了一支系统化、规模化的科研队伍,成立了深圳首个护士科技服务站,为护士搞科研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如今,这股科研创新之风已生生不息,市人民医院的护士们每年都会申报100余项专利,合力解决临床问题,为患者享受更舒适、更人性化的护理体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专科护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深入钻研特定护理领域的专科护士不断涌现,如何让专科护士发挥最大的价值,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成为了罗伟香思考的一道题。“专科护士的出现延展了护理的内涵,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护理服务,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也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罗伟香说道。
罗伟香(中)在查看报告
为了壮大专科护士队伍建设,罗伟香做了很多努力,她积极培养不同学科方向的护士,已多达550余名,并搭建门诊平台,让专科护士有更大的空间发挥专业能力。2018年,她带领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开设全国首家“名护中心”,至今已开设了静脉导管维护门诊(PICC)、伤口造口等24个护理专科门诊,年门诊量3万余人次;2019年成立延续护理服务部,打造了31支专科服务队,在全省率先开展“互联网+上门延续护理服务”,已服务约10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深圳市各大医院专科护理门诊为患者诊治近20万人次,主要服务对象为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伤口造口患者和术后康复患者,大部分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有长期护理的需求,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能为特定患者群体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专科护理门诊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罗伟香敏锐地发现了问题。
一次,一位60岁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接受化疗,她的手臂上留置了一条PICC管,用于注射化疗药物,这条管只要维护得好,化疗过程中就不用反复打针,也不用担心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皮下组织、肌肉坏死。不过,这条PICC管在不输化疗药时,需要一周换药一次,以防止血液回流到导管里凝固,造成导管堵塞以及导管感染而不能使用。就在患者来到PICC门诊换药时,护士发现导管因静脉回血已经堵了大半,必须进行血管B超检查和溶栓处理。然而,出门诊的护士没有有限的处方权,无法为患者开相关检查和药物,患者只好跑去肿瘤内科找医生,可肿瘤内科医生不明就里,不愿意为患者开单,一来二去,患者只能来来回回地解释,非常浪费时间。
了解到情况的罗伟香,立即意识到可能类似的问题已经反复出现,亟待解决。她二话不说立刻行动,走访了全市1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的专科护理门诊,事实不出她所料,这种现象果然很普遍。为了方便患者就诊,她在充分调研与文献循证后,撰写了相关提案,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建议授予专科护理门诊护士有限处方权。这一提案一经采纳试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被认为是“破冰之举”,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罗伟香(右三)巡察工作
解决完处方权缺失的问题还不够,在执行过程中罗伟香发现,由于专科护士开出的处方没有纳入医保,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不愿在专科护理门诊开单,于是她进一步建议将专科护士所开的处方纳入医保记账,打通专科护士出诊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患者来专科护理门诊的看病难题,真真切切做到了为民生办实事。
打造专业友爱的护理团队
除了专科护士团队的培养,身为广东省及深圳市临床护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的罗伟香同样注重每一位护士的职业发展,她创新构建“6+1”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为护士提供临床、科研、教育等多个培养方向,开创“深医爱护十二条”,为护士晋升职称进行专业指导、提供升学辅导、实行弹性排班制度、提高夜班费等保障护士权益、落实职场人文关怀的举措,不仅建设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护理团队,更是组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护理大家庭。
“这些举措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工作上、生活上都是。”老年医学科主管护师周思佳说道。例如,名为“我的排班我做主”的弹性排班制度实行后,护士们如有外出学习的需要、家庭行程冲突,基本可以通过提前申请调整排班,满足护士的排班需求。
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周思佳也感触颇多:“医院的团队氛围十分积极融洽,带教老师会耐心细致地将一些护理技能传授给我们,这是在课本中学不到的。”轮转ICU时,周思佳跟随一位在ICU工作了15年的资深护士学习,掌握了血透、ECMO上机、鼻空肠管更换与置入等操作难度高的危重症技术,迅速提升了临床实践能力,“有带教老师们的传、帮、带,才有了现在的我,很感谢主任和老师们的栽培。”
与周思佳类似,手术室主管护师张宇也在护士培养体系下受益良多。“自2011年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后,我就有弥补科研创新这一短板的想法,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学历。”张宇说道。然而,繁重的护士工作注定个人无法分出太多的精力在业余学习上,频繁去外地学习也不切实际,这条路从规划开始就阻力重重。考察到护士们提升学历的诸多不便,罗伟香特意安排了“请教上门”,与院校合作,邀请老师来到医院授课,避免护士们来回奔波,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这样的便利举措,让张宇很受鼓舞:“第一届研修班共有55名护士参加,我就是其中之一,有了这些帮助,我可以集中精力在学习上,也更加自信乐观了。”
不仅在工作上提供助力,在生活上,罗伟香也提出了数项关爱护士的措施,包括保证夜班护士睡眠充足、帮助家庭有需要的护士、定期开展减压活动等等。“一个好的团队,不仅要实力够硬,人文关怀也不能落下,这样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罗伟香说道。
目前,市人民医院护理团队已有2074名护士,其中拥有硕士学历的护士有55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护士有142人,专科护士人数达573人,全院专科护士占比27.5%。在罗伟香的带领下,护理团队在护理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安全、科研教学、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与突破。过去的一年里,该院护理团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篇,中文期刊论文40篇;科研课题立项44项,其中国家级立项3项,省级立项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外观专利2项,完成专利转化4项,获得奖项近150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级98项,硕果累累。
专业护理“深圳经验”获全国推广
这是深圳护理事业发展的缩影。如今,专业护理“深圳经验”获得全国、全省推广——2020年3月,深圳出台《高水平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4年又发布了地方标准《医疗护理员评价规范》。“无陪护”是指患者入院后所有医疗、护理和生活服务都由医院“全程托管”。数据显示,“无陪护”病房不仅能为家庭减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明显下降,跌倒发生率、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下降,跌倒伤害减少50%。
近日,深圳被定为广东省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地区,深圳市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中心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5家医院获批省级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医院。
护理工作一方面向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向社区、家庭延伸。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已有53家医院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累计服务人次10万+。
“深圳是一个成长很快的城市,我们护理团队也是一支不断创新、谋求发展的队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同心同行,携手并肩,坚持为患者带去更多的关怀与温暖,共同书写护理事业的新篇章。”罗伟香说。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