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晶报推出编辑部文章《2024,我们一起拥抱“晶报表达”——晶报新年致读者》。文章称,“从新的一年开始,晶报将转型为最具互联网特质的深度报道媒体。我们将秉持‘以大视野观察大事件,以主流价值定义主战场,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我们将把深圳的前沿性、开放性、创新性、现代性的城市特质,进行故事化、场景化、人格化的‘晶报表达’,在全网打造符合深圳城市内涵的立体拼图。”
而在“晶报表达”这个工具箱里,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就是——“特别报道”。
寒夜里的特别行动
事实上,在1月1日编辑部文章推出之前,“特别报道”就进行了一次预演。2023年12月21日,深圳发布橙色寒冷预警,全市出现大范围急剧降温,普遍在10℃以下,低温在6℃以下,梧桐山顶甚至出现了零度以下的气温。对处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里的深圳来说,这样一股少见的寒潮,意味着什么?将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晶报快速出击,次日推出特别报道《冷冬里的“暖深”》,呈现10℃以下的“另一个”深圳,记录不同深圳人共同的“抗寒”故事。
这篇特别报道成为众多深圳人心中的一股暖流,引发强烈反响,“深圳发布”公众号于当日转发。有粉丝留言说:“踏实、有温度的城市记录视角,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生活,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机器,维持正常的运转离不开每个岗位的付出。”
参与报道的晶报记者谢敏回忆说,接到选题任务的第一时间,法治部立即第一时间开会讨论选题,确认成稿方向。由于时间紧,四个人分配好各自采访任务,当天晚上便分头行动。池婷去了夜市火锅店,采访餐饮行业的变化和夜间经济的忙碌日常;朱晓蕾去采访夜里的最后一趟公交车,探访深夜收工的夜归人;刘钢去派出所,深夜凌晨见证一线民警在街头巡逻;谢敏在凌晨四五点骑电单车出门采访清晨出工的环卫工人;采访任务结束后天还没亮,谢敏又注意到了莲花山脚下的晨跑人,又想到几公里外的福田农批市场可能也很热闹匆忙,便又骑车赶赴农批……
谢敏回忆说,整篇稿件的成稿,没有刻意修饰渲染,只是冷静的观察记录,既情感充沛又克制表达,记录降温给深圳带来的具象变化,用温暖的文字,引发广大读者共鸣。
“五指摊开不如握紧一拳”
特别报道的生产主力军,是晶报采访中心。
“筒子们!开始报题了。”每周五下午,晶报采访中心主任马骥远都会在工作群里吆喝一声,向小伙伴们征集特别报道选题。
马骥远说,特别报道是晶报的核心内容产品,是“晶报表达”的压舱石。虽然所有部门都承担了采写任务,但采访中心作为报社唯一专业的内容生产部门,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晶报内容产品生产的主力军职责。
说到通过特别报道开展重大策划,老马记忆比较深的例子,是1月11日晶报进行规模化作战,以7个版的篇幅推出《2023:晶报记者亲历文化大年》特别报道,以亲历者的视角,从小切口进入,回望、梳理、淬炼过去一年深圳的“文化大事”,用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回应了深圳如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努力创造新时代新文化中勇当改革开放文化的先锋、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先锋、文化传承创新的先锋这样的宏大命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这组特别报道不是对大事件的简单裁剪与加工,而是强调“亲历”,使这样的宏大叙事富有细节的颗粒度,切口小,有场景感,拉近了读者与重大文化事件的距离。
比如,晶报特别报道之《深圳原创爆款频出<咏春>出圈出海》开头写道:“一束光穿透时空界限,将我带回当年拍摄电影《咏春》的情境。舞者们时而在太师椅上踢出扫堂腿,时而手持长棍纵横开阖,时而在街巷中闪转腾挪,让人目不暇接、心潮澎湃。第一次看舞剧《咏春》的画面还历历在目,距离当下已是一年光景。”该文作者张羽淳说,“作为负责采访《咏春》的晶报记者之一,我曾多次身临《咏春》的台前幕后。我和晶报采编团队紧跟《咏春》的每一次‘大事件’,见证着一部爆款的诞生。” <1>
马骥远继续回忆,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24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10周年,晶报以“大学的生日、城市的节日”为主题,在该校校庆前后推出了系列重磅报道,以史无前例的规模,通过报纸版面、各新媒体平台等多个载体,通过新闻、评论、特别报道、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立体呈现了一所大学的成长历程与精神内核,以及大学之于城市的独特意义。整组报道被“深圳发布”以《十年,这所大学把名字镌刻在星辰之上》为题进行转载。
晶报围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10周年的系列重磅报道,深度挖掘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五指摊开不如握紧一拳”,晶报这种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式的打法,比起传统的零敲碎打的报道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集束效应,为今后的类似报道提供了一种范例。
为了做好这组报道,参与报道的记者马骥远、林菲、李跃等多次奔走在报社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间,对学校相关人士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深度采访。
一个好标题的诞生
晶报总编室主任岳进,同事们叫他“岳老”,但其实看起来他一点都不老。以“老”冠之,大约因为他有这个岗位所赋予的老成稳重——谈起晶报的特别报道,更是有着特别的体验。
他说,在总编室这么多年,经手的各种类型报道很多,但是,他在编发同事写的特别报道时,感觉跟以前是不一样的。特别报道或传递城市人文温度,或贴近主流人群,或体现出晶报与市里中心工作的强链接等,通过场景、故事、细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深圳。他特别强调,“晶报的特别报道,是用读者、用户看得懂、有共情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深圳这座城市的优秀和伟大。”
岳进业务能力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标题制作上。他说,每天晚8时许,当版面初样出来后,他把自己关在17楼会议室,把电子版样投屏到大屏幕上,盯住大屏幕开始“长考”。“长考”过程中他要完成三件事:一、和采访记者电话沟通,看标题表达的意思是否准确;二、让版面主图与标题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三,与值班编委反复推敲标题的“信达雅”。
记者让岳进列几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标题,岳进想了想说,“今年文博会期间有几个标题,自己比较满意”。记者翻阅2024文博会晶报报道,看到了如下几个标题:《开馆首日初体验:“顶流”好看,直播好忙,肚子好饱……》《3D的故事“正在打印”》《拖着艺术,向远方出发》《“村超”“尔滨”“阿勒泰”“机甲龙王”——下面请欣赏,祖国各地文旅综艺汇演》……
来自读者、专家的声音
《从米兰到巴黎:福田时尚走向世界舞台》,全网阅读量227万;《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全网阅读量72万;《从横店到深圳,“群演”的奇幻漂流》,全网阅读量69万;《深圳笑望巴黎》,全网阅读量49万。晶报的特别报道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获得了市民读者、专家学者的认可。
家住南山的读者齐先生说,他快退休了,这些年来虽然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但他仍保持着读报的习惯。他特别喜欢晶报的特别报道,一来很多报道接地气、说人话,二来它有服务性。《绿道上的“另一个”深圳》,记录不同市民从绿道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上新”!记者解锁“五大公园”新玩法》,告诉读者如何对龙岗儿童公园、盐田云海公园、笔架山体育公园、罗湖翠湖文体公园及拥有5G智慧跑道的莲花山公园进行“打卡”,为读者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服务。
深圳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田田老师则从专业人士的视角,对晶报的特别报道提出了自己的解读: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的视线几乎无远弗届,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再有真正的地方媒体”吗? “地方性知识”在当下已经失灵了吗?《晶报》用数百篇扎根深圳本地的“特别报道”对上述问题做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应。这些报道深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再现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深圳,留下了珍贵的城市记忆,诠释了独特的深圳精神,唤醒了深圳人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情感共鸣,也帮助我们重拾对“附近”的关注。
编辑 刘珂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