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 | 莫让流量吞噬原创权益

杨兴东
05-07 11: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然而,当短视频创作者“大福在成长”记录失业生活的视频被搬运至其他平台,话题量破亿时,她却高兴不起来。私信要求删除未被理睬,自己未授权,隐私还被“广而告之”。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度大、赔偿数额低,这些问题一股脑儿压在原创者身上。

侵权者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归根结底,是利益的驱动与监管的失衡。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搬运者只需轻松一搬,即可坐享流量红利,而无需付出任何创作成本。而对于原创者来说,维权之路却很难。而原创者的每一次维权,都是在为当下的原创环境争取一片净土。

原创是文化创新的基石。每一份原创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如果任由侵权行为泛滥,原创者的积极性将被严重挫伤,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也将遭到破坏,网络空间将充斥着大量抄袭、搬运的低质作品,文化创新的发展步伐将受到阻碍。原创人才的创造力是文化繁荣的关键,而侵权行为则如同一把利刃,伤害了原创者继续前行的勇气。

从法律层面来看,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简化维权程序,降低原创者的举证难度,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在司法实践中,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创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司法探索,彰显了司法对新兴原创形式的关注与保护。

平台也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比如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运用技术手段及时监测侵权行为,建立快速处理机制,对侵权账号进行严厉处罚,如封禁、扣除收益等,从源头上减少侵权现象的发生。此外,加强对原创内容的扶持和推广,为原创者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发展空间,鼓励更多优质原创作品的诞生。

呵护原创,也是社会大众的责任。为原创撑起保护伞,让原创者的智慧与心血在法律和道德的守护下,持续闪耀光芒,为网络时代的文化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杨兴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