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生以“深圳速度”助力高原“生命线”重焕生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华南深医 文/图
04-30 17:1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四月高原寒风未散,医者仁心炽热依旧。4月13日至17日,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刘杨东团队跨越4000多米海拔的阻隔,前往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援助。他们不但以“深圳速度”成功为38名疑难血管通路患者完成手术,用精湛技术让雪域高原“生命线”重新焕发生机,更为深圳与拉萨之间的医疗协作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在高原与时间赛跑

打通透析“生命线”

血管通路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需要反复穿刺,血管通路容易出现狭窄、堵塞等各种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透析治疗,还可能危急患者生命。在拉萨,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许多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着血管通路的疑难问题,却苦寻无门。刘杨东教授团队的到来,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

4月13日中午,刘杨东团队刚抵达拉萨便直奔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医疗援助行动。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与呼吸困难尚未缓解,他们已投入紧张的术前筛查工作。从当天下午3点至深夜,刘杨东教授团队共为60余名患者做了相关检查,其中多数是从西藏军区总院、日喀则、山南等地慕名而来的疑难血管通路患者。

刘杨东在血管通路建立与维护方面有着30多年的临床实践,并在应用介入技术处理各种复杂和疑难内瘘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考虑到高原患者血管条件差、内瘘病变复杂等特点,刘杨东团队与当地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通力配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运用先进技术,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随后的两天里,刘杨东带领手术团队昼夜奋战,手术室的灯光昼夜不息,医护人员全神贯注、争分夺秒,最终成功完成了38台次手术,其中包括4台高难度的四级手术,为藏区患者的透析“生命线”打通了通道。

“无痛”手术背后的温情

让患者不再奔波求医

54岁的藏族患者杨阿姨(化名)是此次医疗援助的受益者之一。杨阿姨已经透析了10余年,由于长期使用左手的瘘透析,局部反复穿刺导致引流回流不畅,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动脉瘤,破裂风险极高,却因身体虚弱、行动困难根本无法赴外地进行手术。

2024年8月,刘杨东团队在当地为杨阿姨进行手术,成功建立了右臂人工血管通路。手术过程中,考虑到杨阿姨非常怕痛,团队与麻醉医生反复沟通,确保手术在无痛状态下完成。这次手术的成功,为杨阿姨带来了新的希望。今年4月,当得知刘杨东团队再次来到拉萨,杨阿姨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希望刘杨东能为她切除左手的动脉瘤,并再次提出“无痛”手术的要求。在刘杨东团队的精心安排下,手术顺利进行,杨阿姨在无痛的状态下成功切除了动脉瘤,她含泪感慨:“谢谢医生,我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像杨阿姨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三年来,刘杨东团队先后多次前往西藏为130余名患者进行了术前筛查,并完成手术近百台,让高龄、血管条件差的疑难血管通路患者不再饱受煎熬与奔波之苦。

三年来,除手术治疗外,刘杨东坚持“授人以渔”,通过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等形式,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血管通路维护技术培训。通过术中带教、远程指导,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已能独立开展基础血管通路手术。本次援助中,团队还针对复杂病例进行查房讨论,助力本地医护提升围术期管理水平。

“医疗援助不是转瞬即逝的烟火,而是高原上生生不息的篝火,能持续为患者照亮前路。”刘杨东表示,未来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团队将继续通过远程协作,切实提升高原地区的医疗救治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华南深医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