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深圳从一座边陲小镇向海而生;45年后,这里已经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热土。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都与海同频。4月23日,一场“离海最近的读书会”——“深蓝书韵·对话海洋”世界读书日深圳海洋文化主题读书会在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举行。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聚一堂,面朝大海,以书为楫,解读这座城市血脉奔涌的“蔚蓝基因”。
据悉,本次活动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主办。文化学者、出版家毛世屏,经济学博士、深圳金融作协名誉主席胡艳超,资深媒体人、作家、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等参加活动。
深圳人的海洋精神图谱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于此。他们有的人从“大山”来到“大海”,有的从大洋彼岸来到此岸,他们与海结下不解之缘,也将“海洋精神”的光辉,照进自我,照亮城市。
活动中,《在深圳湾眺望》《漂洋过海来深圳》两本书的作者和《有一本书是蓝色的》的责任编辑,结合人生体验讲述了深圳追梦人的“海洋奇缘”,探讨移民城市与海洋文明的动态建构。
“您觉得‘海洋精神’是深圳移民的隐形基因吗?”面对主持人抛出的疑问,《在深圳湾眺望》作者胡艳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从湖北山区来到深圳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对深圳海洋基因的理解。他认为,深圳的海洋基因赋予了城市创新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了深圳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圳“闯”的精神是海洋文明核心要素的体现,深圳是海洋文明的践行者。
当文化差异遇上深圳的包容,海洋是否成了移民们共同的“母语”?《漂洋过海来深圳》作者杨点墨分享了外籍人士在深圳的故事,展示了深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和风土人情。她提到深圳的饮食文化等与海洋城市的脱节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深圳变化的细腻观察。
“一个区级图书馆凭什么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有一本书是蓝色的》责任编辑王鹏对盐田区图书馆在聚焦海洋主题、主张“海系阅读”等海洋文化传播方面的创新与成就进行介绍。同时,王鹏还结合盐田区建设特色“海书房”、开展创设海洋文化论坛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对“深圳的‘海洋书写’需要民间视角”这一观点进行阐述。“海洋文化的宣传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要接地气,通过生动的、民众可以深度参与的活动,才能让公众真切地感受什么是海洋文化”。
河流叙事中的家园认同
在深圳有这样一条河,它从梧桐山发源,流经深圳、香港,入深圳湾、出伶仃洋,一路奔流到海。它是深圳河,一条穿城而过,流淌深圳历史的“流动史诗”。活动中,《深圳河:水纪》作者钱飞鸣、《祠堂记:巡抚王来任的来与去》作者郭海鸿以及文化学者、出版家毛世屏,围绕深圳河与家园认同、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进行分享。
深圳河是深港界河。由于界河管理原因,深圳河一直不为人所知。源头在哪里?为何成为界河?治河成效如何?有何变化?深圳河有着太多的故事。“一条河的治理史,半部深圳发展史”,钱飞鸣通过解读《深圳河:水纪》,探讨了“治水”与“治城”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
郭海鸿的《祠堂记:巡抚王来任的来与去》,将时间回溯到康熙年间的深圳。广东巡抚王来任为何冒死上书展界复乡?当海洋被封锁,河流又如何成为族群的“血脉”?郭海鸿通过王来任的故事,讲述了康熙年间深圳的河流与沿海百姓的故事,展现了深圳人的家园认同与文化纽带。
毛世屏结合上述作者们分享的书籍,围绕“深圳河遇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我们该如何书写新的‘河流文明’”进行总结讲话。他将话题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政策相关联,强调了河流叙事在海洋文化中的重要性。
环南半球航行与深圳海图解码
特邀嘉宾梁二平首次公开分享了他的环南半球航行故事。同时,他结合古代海图,剖析了深圳的海洋话语权变迁,展示了深圳在全球航运与海洋文明中的崛起与影响。一张张海图,以海洋为坐标,扬起五千年的风帆,记录着先民们对海洋与世界的探索,也展现着城市与文化的发展。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随机邀请读者即兴推荐一本与海相关的书。读者们踊跃发言,分享了自己喜爱的海洋文学作品,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随后,文化学者、出版家毛世屏及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负责人龙建涛分别向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赠送了“深圳海洋书系”图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知识与文化,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活动还向大家公布了“深蓝共读计划”,希望通过更多形式的阅读活动,推动海洋文化的普及与深入。该计划包含海洋题材图书出版计划、线上海洋科普视频及直播、海洋主题征文比赛、海洋科普研学路线等内容,为深圳的海洋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将继续发挥海洋优势,通过书籍、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海洋文化,共同书写深圳的海洋故事。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