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清 ,寻乌情!每一滴水,都凝聚着寻乌的层层守护

读特新闻记者 秦涵 通讯员 徐金星
03-10 12:31
收录于专题:深读寻乌
摘要

60年来,这条桠髻钵山的“小河”,以清冽之水,翻山越岭、奔腾不息,穿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滋养着沿途的深圳、香港等大湾区4000万同胞。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在寻乌县境内汇流成寻乌水,年流量18.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占江西省东江流域的56.5%。60年来,这条桠髻钵山的“小河”,以清冽之水,翻山越岭、奔腾不息,穿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滋养着沿途的深圳、香港等大湾区4000万同胞。

作为江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东江源头城市,60年来,寻乌县通过“治山”筑牢生态屏障、“理水”保护源头水质,每一滴水,都凝聚着寻乌对东江水层层守护付出的努力。

为守护东江源一江清水,寻乌县坚持“退果还林”,投入大量资金赎买林地,创建江西寻乌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寻乌县已投入林地赎买总资金3亿元。近三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3.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目前的82.37%,全县柑橘种植面积从高峰期的60万亩减少至如今的28万亩。

为治理废弃矿山,寻乌县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思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先后推进以文峰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总投入约12亿元,治理矿山面积14平方公里。

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入选《美丽中国在行动2022》报告和2023年全国首批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2024年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之一。

自2016年赣粤两省启动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以来,寻乌县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5.46亿元,推进实施了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监测管护等68个项目,切实解决了废弃稀土矿山污染、工业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一批生态环境问题。此外,寻乌县还投入约6亿元,对东江源头保护区内的“两个半村”及太湖村进行生态移民;坚持断面监测预警,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向好;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全覆盖河长制,对全县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73条河流实行“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多措并举维护东江源区水生态环境,保障广东人民、香港同胞喝上干净的东江水。

如今,寻乌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寻乌水获评全省唯一的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编辑 秦涵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江晓蚕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秦涵 通讯员 徐金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