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寻乌调查的鲜明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读特客户端
2024-08-22 12:20
收录于专题:深读寻乌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毛泽东同志所做的寻乌调查距今已有90年,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并没有中断,仍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从会昌到达寻乌,针对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耗时十多天的时间,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对寻乌县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土地等几大要素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调研和记录。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这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科学论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调查理论的形成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所做的寻乌调查距今已有90年,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并没有中断,仍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已进入最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党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寻乌调查中所体现的思想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一、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的鲜明特色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早期社会调查中规模较大、深入细致的一次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活动的一个新起点。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表现出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使寻乌调查具有“求实”“求深”“求真”“求新”的鲜明特点。

(一)求实:实地调查,尊重事实

“求实”是毛泽东寻乌调查思想作风的一个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亲力亲为,注重实地调查。毛泽东同志把实地调查作为党全面了解事物、掌握情况最直接、最好用、最了当的手段方法,认为“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只有进行调查,全面掌握情况,才能不犯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另外,毛泽东同志还指出:“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要求各级领导人都要重视实际调查,亲自出马,带头实践。毛泽东同志在这样号召的同时,也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推动调查工作的展开。在红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县后,毛泽东利用动员军队、动员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时机,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寻乌进行十多天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毛泽东同志走街串巷,走访商店、商会和车间,了解寻乌县的基本情况,并定期与农民一同参加劳动,利用休息时间对农民进行访问式调查。在寻乌调查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坚持凡事都亲力亲为的原则,拟定调查大纲细目,广泛收集调研信息,详细记录谈话内容,掌握大量真实情况,并把调研结果整理成具有时代气息的调研报告——《寻乌调查》,对毛泽东同志思想的形成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尊重事实,反映客观情况。正确的政策和理论从来都是深埋在实际情况的土壤之中,因此,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客观事实。毛泽东同志在做寻乌调查研究过程中坚持“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求实作风,对寻乌的地理环境、政治区划、阶级现状、商业市场、旧有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斗争都做了全面客观的调查与分析。毛泽东同志在调查过程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客观呈现事实。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富农和地主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时,不是从主观判断出发的,而是从寻乌调查中对个人地主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调查分析,把个人地主分为大地主、中地主和小地主三个层次,从分析大中地主的生产态度和政治思想入手得出“大中地主阶级全部都是反革命”的结论,从分析小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来看他们对待革命的态度,这一调查结果为苏区政府出台各项正确的土地政策提供了充实依据。通过开展以寻乌调查为代表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观点,坚决同当时党内存在的一些一切从本本出发、从主观臆断出发、理论脱离实际、照搬国外经验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求深: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毛泽东寻乌调查思想作风的“求深”主要体现在:

第一,深入基层,掌握细情。毛泽东同志认为:“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昂首阔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才能真正懂得中国的国情。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时,为全方位了解寻乌县商贸往来情况,深入街头巷尾、店铺圩场、农家作坊,仔细调查了当地的货物往来情况和店铺规章制度等。调查门类和行业齐全,尤其对人们生活必需品——油、盐、酒、豆、水货、药材、理发等商品与服务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内容具体翔实,对店铺分布、经营品种、货物质量、市场价格、销售方向、销售总额、销售对象等情况都做了详细了解,对90多家店主的出身情况、家庭人口、发家过程、身份地位、店铺变迁、营业状况、现有资本、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信息均作了全面调查。毛泽东同志深入基层,对寻乌商品种类、货物往来、税收制度、地理位置、交通情况、阶级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了解的情况既深又广,得到的材料又真又全,得出的结论更深刻、更合理,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石。

第二,不耻下问,深入群众。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把调查研究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途径,并明确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认识”。强调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的热血、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同志在许多调查研究都以谦逊的工作态度深入群众,用与群众交心的方法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寻乌调查为代表,毛泽东在县委书记古柏的陪同下,向贫中农、穷秀才、杂货店主、地方干部、破产商业会长等人请教,并把这些人称为“可敬爱的先生”,自己给他们当学生。在做城市和商业调查时,毛泽东同志俯下身子,大方承认自己是“门外汉”,学孔夫子的“每事问”,虚心听取参与调查者的“指教”,与发言者进行平等讨论,使群众能在他面前畅所欲言,由此得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毛泽东在寻乌调查过程中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想对策、找答案和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的工作方法,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源头活水之一。

(三)求真:方法细腻,内容真实

“求真”是毛泽东寻乌调查思想作风的鲜明特点之一,主要体现在:

第一,方法细腻,注重质量。毛泽东同志在做寻乌调查时充分利用开调查会、“解剖麻雀”和“下马看花”的方法来“求真”。毛泽东认为,“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忠实可靠的方法”。在寻乌开展调查会时,毛泽东同志亲自拟定调查纲目,列出五个大目,每个大目下分细目,又在有些细目下列出具体问题,确保调查内容详细精准、全面周到;选取的调查对象有老童生、办事员、无业游民、小学教师、店铺老板、商会会长和区政府主席等11人,调查对象在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文化水平、人生阅历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层次性,使调查结果更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坚持亲耳听、亲眼看、亲嘴问、亲手写,逐一核实所得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毛泽东同志非常善用“解剖麻雀”的调查方法,所选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毛泽东之所以选择寻乌作为调查地点,在于“寻乌这个县,介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情况大概相差不远”。通过对该地区的地理交通、行政区划、商业情况、阶级状况、土地关系等进行深入的典型分析,解剖寻乌县“这个麻雀”的五脏六腑,再由个别推及一般,从而认识“所有麻雀”的共同本质,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时,先“走马观花”对寻乌县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进行初步了解,后“下马看花”深入街头巷尾、店铺作坊、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比如,为了解豆腐生意情况,毛泽东同志进入豆腐店对豆腐的来源、价格、经营情况、客户群体等问题进行具体了解,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毛泽东同志以“下马看花”的方法非常直观地呈现寻乌县的生活状况、阶级情况等内容,达到了很好的调研效果,为实际问题的解决累积了必要的材料。

第二,正视问题,内容真实。毛泽东同志在做调查时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的质量,要听真话、看原貌、察实情,敢于揭露社会问题,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在调查寻乌旧有土地关系时,毛泽东同志发现仅占人口8%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80%左右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只占有寻乌土地的20%,并分析地租剥削、高利剥削和税捐剥削这三种剥削类型,具体揭露“禾头根下毛饭吃”“要衫裤着去捞”“卖奶子”等极端剥削方式。调查发现在沉重的剥削制度下,有近40%的寻乌农民存在交过租后就没有饭吃的情况,许多贫苦农民因断了粮、要还债而被迫卖儿子,债主知道其卖了儿子后,便会马上上门讨债。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报告没有隐瞒、回避或夸大寻乌农民被地主、富农剥削的情形,而是充分揭露了寻乌农村的社会矛盾,如实反映了寻乌百姓的生活境况,真实映射了寻乌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此真实的数据和材料成为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的重要前提。

二、发扬寻乌调查的鲜明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和正确决策的前提与要求。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具有“求实、求深、求真、求新”的鲜明特色,调查研究注重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邓小平亦曾将调查研究看作是领导以及工作开展的重要方法。江泽民也将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以及成事之道。胡锦涛则将调查研究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深入,同时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使调查研究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人才短缺等难点。新时代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此,要发扬寻乌调查“求实、求深、求真、求新”的鲜明特色,要持续深入群众、实际和基层,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助力乡村振兴。

(一)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调查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毛泽东寻乌调查全过程注重“求实、求深、求真、求新”,调查研究注重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在全党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为党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和策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发扬寻乌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习近平提出:调查研究要求深、要求实、要求细、要求准、要求效。调查研究要直插基层、直奔现场广泛听取、实地查看、访谈、蹲点,抓住重点问题,实施“望闻问切”“解剖麻雀”,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真实情况,“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自己做记录、自己写调研报告,实事求是,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以实现乡村振兴。

(二)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的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调查研究中要深入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了解群众的利益需求,以此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满足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应该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一是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质量;二是完善农村道路和交通设备,降低车费;三是加强农村电网的日常检查、维护;四是实行“天然气进农村”工程;五是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农村危房,打造农民的避风港;六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七是加强农村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比如,打造一个“休闲活动广场”,配备健身设备、篮球场、 图书阅览室、农业科技传播室、电影放映室等,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丰富村民的日常业余生活,以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三)以俯下身子沉下心的态度做调查研究,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基层党建作为乡村振兴贯穿始终的主线,高度重视“带头人”作用,注重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头雁引领。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党建+产业”“党建+集体经济”及“党建+人才”等多种模式,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在处理乡村问题时,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非常重要,有了第一手生动翔实的资料,再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研究,可以得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审视寻乌调查,学深、学透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艺术,在新时代的意义尤为重大。学习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提出对策,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揭示事物本质上下功夫,严密论证,从对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中,生发出带规律性而又切合实际的认识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建议,不断总结经验、深化理性认识,寻求破解各种难题的答案,努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预见性。要做好调查的内容,先要做好调查提纲,选好调研的重点,要有视情况变化而变化的预案。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机关干部要走出机关,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带着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采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才能掌握主动权。

面对农村经济社会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向调查研究要思路,向调查研究找答案,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密切党群关系、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过程,以达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的目标,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此文发表于2020年,作者夏雪,历史学博士,时任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讲师。)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

(作者:读特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