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历史中北魏洛阳城的繁盛丨人文天地·新阅读

孙英刚
02-16 08:17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洛阳伽蓝记》 (北魏) 杨衒之 著 龚文静 译释 2024年12月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分裂。在这漫长的分裂时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似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期。但是同时,旧的思想桎梏解除,思辨哲学发展;各种知识和信仰交相辉映,互相影响,中国文明呈现出思想自由、文化繁荣的场景。这三百年中形成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体系,增强并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很多以后中国文明的要素,都可以从这段时期找到源头。从这个角度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知识和信仰世界再造的重要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就是佛教文化的传入。我们一贯将佛教史视为魏晋南北朝史的一部分,但若换一个角度看,魏晋南北朝也是佛教在亚洲大陆兴起和传播中的一环。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不止是各种文化的融合,亦几乎是中国知识和观念的全面革新:地理知识、宇宙观、生命轮回、语言系统、新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城市景观,等等。这种文化融合和再造,是高度发达的知识和信仰体系之间的磨合。

在数百年中,佛教文化对当时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政治术语、仪式头衔、礼仪革新、建筑空间等各个方面。比如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佛教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基本上分为“官”“民”两种空间,国家祭司的礼仪空间老百姓是进不去的。佛教出现之后,在官—民的结构之外,提供了双方都可以去的近乎公共空间的场域;城市空间在世俗空间之外,也出现了神圣空间。从《洛阳伽蓝记》中,我们可以生动地读出这种变化带来的城市活力。

北魏洛阳城从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于此,到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之间,是整个北方的政治、经济、信仰中心。四十年间,修建寺院上千所,见证了佛教传入中国的盛况。尤其是熙平元年(516)修建的永宁寺塔,其在建造时模仿了公元2世纪前半期贵霜帝国皇帝迦腻色迦在犍陀罗故地修建的雀离浮图(迦腻色迦大塔)。在永宁寺塔修建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雀离浮图;永宁寺塔建成后,总高一百四十七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这样一个转变,生动地诠释了世界佛教的中心从印度转移到犍陀罗(公元2世纪前后)再转移到中国(公元6世纪初)的历史脉络。北魏洛阳城这些壮丽的佛塔和寺院,给后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其往昔之盛,希望其梵声在文字中留存,写下了《洛阳伽蓝记》。全书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描绘了当年北魏洛阳城的繁盛。

与传统历史书写侧重不同,杨衒之的笔触生动且充满个性,书中不仅涉及与当时战争、政治相关的细节和盛大的群众信仰活动,更描述了许多世俗的场景,如士人的宴会辩论、生活中的奇闻异事,种种生活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日常交往,感受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动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前推出的这个最新版本中,龚文静对《洛阳伽蓝记》进行注解并以现代汉语转写,语言清澈,叙事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此书并不仅仅是对《洛阳伽蓝记》的简单翻译,而是加入了作者的研究和解读。龚文静文献出身,从事历史研究,训练扎实,态度严谨,未来期待她有更多好作品与大家见面。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孙英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