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 | 断供封锁日 攻关突破时

读特记者 胡蓉
2020-09-18 08:53
摘要

若干年后,历史或将重新定义这一时刻。

9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到武汉调研,到了华为武汉基地、长江存储等企业,考察了硅光芯片、存储芯片等研发生产情况。

同一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学院将在“率先行动”第二个阶段目标当中,将“卡脖子”的问题和国外出口管制的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内容包括,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

就在此前一天,美国的禁令生效,彻底切断了华为从外界寻求代工制造到成品芯片购买的所有途径。

3条接踵而至的新闻大有深意。其中,于2014年启动的“率先行动”,正是为解决涉及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而生。目前,行动第一阶段目标已全面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项目均属此列。

华为的遭遇表明,每一家试图向产业链上游攀登的中国企业都可能变成“华为”。然而,美国的举措将让我们坚定信念,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华为能等多久?据报道,华为包机从台湾运回了1.2亿颗芯片,按照2019年华为手机全球年销量2.4亿台计算,这些芯片将为华为争取到至少半年时间;运营商业务是华为的基础,采用的是海思研发的芯片,有消息指华为在2018年就开始储备芯片,应能支撑几年的需求;此外,华为正在加快以鸿蒙系统为主的移动应用生态圈建设,向着新产业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市场角色转化。

万物互联时代,没有芯片,就会被排斥在信息产业生态圈之外。储备芯片只是一时之策,从事芯片设计的海思仍需要基于ARM架构设计,制造环节也要依赖代工,包括用到光刻机。因此,真正要摆脱芯片断供威胁,需要打通整个芯片产业链。

华为是中国5G产业的领头羊,身后站着产业链上的众多中国供应商。5G产业又是中国实现换道超车、创新发展的希望,困难再大也要上。眼下已是“至暗时刻”,但国际环境并非铁板一块,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依存度越来越紧密,中国还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断供封锁要取得长效可没那么容易。当年拿破仑试图借助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封锁来打败英国,反而加速了自身的失败,就是最好的历史注脚。

有华为的坚持、科学院的“率先行动”,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跟进。只有把所有的管制清单变成任务清单,潜心攻关,才能筑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大。若干年后,历史或将重新定义这一时刻。

(深圳商报供稿)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读特记者 胡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