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海呜咽珠江怒吼

宏德君
01-13 15:29
摘要

可以说,《英雄珠江》是有感而发、渊源有自的,是饱含着作者特殊感情、真挚态度和“主观战斗精神”的,因而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新历史主义的真实性与辩证性和现实主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纪念珠江纵队成立80周年!

听南海呜咽珠江怒吼——评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 

周思明

“五千年文明,五千年辉煌,/有多少强盗张开着血盆大口;/几百年昏睡,几百年腐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蔚蓝天空落下枪林弹雨,/同胞生命染红桑田河流。”……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赓续了岭南诗人丘树宏擅长政治抒情审美叙事的风格,将这首《英雄珠江》咏唱得荡气回肠、气壮山河!

与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步,华南抗日武装力量——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也已经70周年。

回望历史,诗人激情满怀,奋笔疾书。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躏下,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三水、珠海、四会、广宁等地山河破碎,百姓家破人亡,人民流离失所。

不屈的珠江三角洲人民纷纷拿起枪进行了浴血抗争。

1945年1月,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死死拖住入侵华南的侵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而将珠江纵队的抗战史搬上荧屏、让全国人民有所了解,是珠江纵队老战士的心愿,也是南海、番禺、中山、顺德、珠海等珠三角人民的愿望,更是诗人丘树宏倾力创作《英雄珠江》大型史诗的创作动力与原初动机。

纵观我国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历史,对珠江纵队英勇抗战、精忠报国、捍卫民族生存与尊严的光荣史实发掘并不多,可以说相当匮乏,更匮乏相关的精品力作,在诗人看来,这与珠江纵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历史地位是不相符的。应该有这样的作品告慰为抗日战争牺牲的老一辈革命家,以警示今人和后人。丘树宏作为中山人,自觉自愿自告奋勇地认领这份纪念珠江纵队的丰功伟绩,以政治抒情诗乃至大型电视文艺片为载体的创作重任,并出色地进行了美学意义上的实施。

采访珠江纵队原领导人欧初。

这部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由序曲和六章共13节组成,以珠江缘起为序曲,以诗歌形式叙述从抗日战争爆发,珠三角各地抗日武装开展抗战,后到珠江纵队在中山五桂山成立,最终取得广东解放的历史史实。

全诗从珠三角地区抗战史实切入,以珠江纵队在中山地区开展抗战为落点,以叙事性的诗歌语言和男女对唱的艺术形式,融入粤剧、咸水歌、五桂山客家山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

作品生动描述七十年前日本侵略军铁蹄下苦难的珠三角,再现了珠江纵队战士英勇不屈,为保家卫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和海外同胞的力量开展敌后战争,在多次游击战争中重创敌人,并首创了海上游击战和借助统战的力量团结国际力量打击日寇和日伪军的英雄事迹。

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以及同题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从回顾历史、审视当下、警示未来三个方面进行了美学视角的深度阐发。

值此特殊历史时刻,习近平发出号召: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英雄珠江》的创作与上演,及时地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彰显了全民族“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的家国情怀、抗战情结。观看和阅读电视片和诗歌原作,窃以为可以起到唤起岭南乃至国人对历史的记忆,是体现国家意志、民族意志的重要文艺作品;它教人们永远不要遗忘历史,必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

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以及同题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昭告人们:对整个世界而言,对战争的反思是2015年的时代主题,今天缅怀为和平事业而英勇现身的烈士和同胞,具有世界意义与跨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提出大陆政策。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甲午战争,华北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这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大陆政策一步步演进的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日本就企图通过修改和平宪法重温军国主义旧梦,通过模糊历史淡化侵略责任。

有鉴于此,诗人丘树宏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创作动力和原初动机,创作了这部烙印着岭南风格、诗人个性的力作。 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以及同题政治抒情诗的创作,生动地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而以真实历史为奠基的文艺作品,可以起到赓续历史、发掘精神、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部重要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我们相信,《英雄珠江》对于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有着重要意义。抗战题材的作品与普通文学作品不同,带有鲜明战争年代烙印,是当年与今日中国爱国进步作家、艺术家在国家生死存亡危难时刻和繁荣发展阶段,用手中笔作武器,唤起民众抵御外敌、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强大现代化国家的激情与力量。  

据我所知,为创作好该作品,打磨出一部史诗精品,作者丘树宏查阅了大量反映珠江纵队历史的资料,走访了多个抗战遗址和旧迹,并多次赴广州采访老战士、珠江纵队领导之一欧初同志,广泛征求目前仍健在的珠纵老战士意见,反复地修改作品。欧初同志并亲自出任该片的总顾问,中山籍著名音乐家李海鹰担任艺术指导。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的摄制也曾重走珠江纵队当年浴血奋战的地方,进而真实鲜活地重现旧战场和历史人物。全片以“珠江,我们的荣光”、“赶走日本仔”、“还我山河,还我芭蕉”、“西海,西海!”、“我不能把枪放下”、“南海长城永不倒”等章节,有机地串联起南粤水乡名胜名景,观后给我们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曾参与创建珠江敌后抗日人民武装和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领导工作的老革命家欧初,对史诗作品《英雄珠江》表示赞赏,并为诗作题字。

总之,大型电视文艺片《英雄珠江》,以抗日军民的风貌为原型,以文学的力量去激发中华民族同胞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战斗力,呼唤国人铭记70年前中华民族在劫难中奋起的凤凰涅槃,感知我们伟大民族当年在抗战中的精气神,激励人们不忘历史、知耻后勇,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征程中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同心同德,为不断加固加强我们民族脊梁做出了一位诗人应有的贡献。

可以说,《英雄珠江》是有感而发、渊源有自的,是饱含着作者特殊感情、真挚态度和“主观战斗精神”的,因而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新历史主义的真实性与辩证性和现实主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西行漫记》的封面人物谢立全后来成为珠江纵队领导人。

珠江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的民族革命武装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地区包括现在广东的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三水、珠海、四会、广宁等地,建立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广州及南海、番禺、顺德等县相继被日军侵占。各县中共组织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2月~1940年6月,先后成立顺德抗日游击队和中山抗日游击中队(后扩编为大队)。其间,中共广东省委派共产党员到民众抗日武装广州市郊区游击第2支队工作,于1941年7月,将其改造成一支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1945年1月15日,在五桂山宣布成立珠江纵队,林锵云任司令员,梁嘉任政治委员,谢斌任副司令员,周伯明任参谋长,刘向东任政治部主任。

(作者:宏德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