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
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非常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在《敦煌画稿》这本著作中,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据了解,该书还涉及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
▲《敦煌画稿》
[美] 胡素馨 著
张书彬 王道杰 杨筱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12月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100余幅其他书几乎未见的敦煌画稿、壁画等,其实彩图40余幅,更有作者手绘敦煌立体图20余幅。
资料介绍,胡素馨主要从事中国绘画史、佛教壁画、中国摄影史研究,曾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艺术史学系,现为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艺术史讲席教授、东亚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敦煌研究院和梅隆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胡素馨指导芝加哥西北大学团队对敦煌莫高窟42个洞窟进行了全面地拍摄、测量,建立中英双语三维数字洞窟。
胡素馨介绍,《敦煌画稿》一书集中论证艺术家实践的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中的许多方面至关重要,是物品制作的内在因素,但往往是看不见的、难以接近的。敦煌藏经洞中幸存的草图使评估认知——反思思考的过程,以及探索艺术创作的历程——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在艺术实践的最早阶段制作的图画,是墙上绘画成品的索引。它们也阐明了除了壁画之外,绢本绘画是如何构建的。这些与艺术家相关的资料,包括草图、仪轨图和账簿,是社会活动的记录,正如藏经洞中的官方文书揭示了寺院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的相关活动。也就是说,这些材料提供了艺术家、赞助人和生产之间互动的背景。因此,这些草图提供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细节,它们连接了生产过程的两端,阐明了成品有意抹去的生产过程。如果没有这些从唐五代开始的近一千年时间里原封不动的草图符号,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这些细节。”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认为,《敦煌画稿》这部著作在艺术史、敦煌学等几个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因为她对许多敦煌洞窟的壁画内容十分熟悉,才能够审视出由画稿所绘制的壁画其实是一个画坊程序化制作的结果,因此有大量的重复画面,具体图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荣新江说,在这本书中,胡素馨还讨论了敦煌粉本与白画两种画稿的影响问题,以及绘制绢本画幡和纸本仪轨图的不同画稿,阐明画家如何根据讲唱文学作品,用极具表现力的方式,图绘出演出的场景,最后从绘画理论著作的角度,来讨论作为审美对象的画稿,指出画稿的价值在于过程的表现,代表了艺术的创造力。“胡素馨此书,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杂乱无章的各类画稿和寺院账目,理出晚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石窟制作、壁画绘制的清晰脉络,并且从整个中国绘画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给予这些画稿一个恰当的评价。”荣新江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