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一百年后,我们要把晨钟敲得更响
澎湃新闻
2020-09-16 15:28

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11月28日-29日将在上海大剧院亮相。

《晨钟》共分三幕,以“寻道、行道、殉道”贯穿全剧,重点突出了李大钊在革命之路上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2018年11月,《晨钟》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2020年7月,在文华奖、曹禺戏剧奖得主熊源伟的带领下,《晨钟》重新打磨,以全新面貌登场。

打磨后的《晨钟》加重了李大钊的个人情感和家庭线,通过妻子赵纫兰与女儿李星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柔软一面,而不仅仅只有豪情一面。

同时,重新刻画了宇剑与琴君的爱情线,让这个激烈的革命故事更富柔情色彩。整个故事更饱满了,节奏起伏更大,可看性更强了。

音乐方面,作曲家许舒亚新增了不少唱段,在完成情节叙述的同时,起到了塑造人物、延伸情感的作用。

其中,二重唱“雪花飘飘”描写了宇剑与琴君陷入爱情的甜蜜;“姐姐,我喜欢这个故事”表现了李星华的稚气与天真;二重唱“思念是缕缕的丝”描写了纫兰对大钊、琴君对宇剑的思念;咏叹调“共产主义 我心中的桃花源”,像一记振聋发聩的钟声,尽现了李大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舞美设计,既有恢宏之态,也有东方美学的写意。

书架、书本、书架墙、传单、文稿、铁链、铁笼、火车头、铁锈、铁板……舞台上处处是“书籍”和“钢铁”:“书籍”隐喻知识分子,喻示思想的火花,昭显启蒙与觉醒;“钢铁”象征工业文明,喻示铁与火的时代,突显抗争与牺牲。

李大钊在北京的家极具京韵儿,呼应着唱词中的“四合院”。可移动的红砖墙和高高的书架会随着情节变换位置,整个舞台更具空间感。象征着旧制度、旧思想的石狮子,从雄赳赳被簇拥推出,到作为垫脚石被踩在脚下,完成了一种隐喻——旧的制度终将被消灭,新的制度终将迎来胜利。

《晨钟》大胆启用了一批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在导演熊源伟的调教下,爆发出更大的艺术张力。

“他们很努力,说什么都能迅速消化,回去还会做功课。”熊源伟说,“大家年纪都不大,却能准确地揣摩人物,能以作曲家写的旋律唱出符合规定情境的人物形象,这很不容易。”

“一百年前,李大钊等先烈们敲响了晨钟,我们要把晨钟敲得更响。”熊源伟说,剧目一开始,李大钊28岁,牺牲时才36岁,背后始终有坚定的信仰在支撑着他,“这部戏感人的地方正是信仰。我希望给年轻人带来一些触动,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了敬畏感,有了虔诚感。”

编辑 董雯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