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编辑 王晓林)
12月15日下午,文化评论人、资深传媒人梁文道专程赶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师生分享“业余的消失”话题,为深圳人带来一个“期待已久的见面会”。
梁文道表示,“业余”通常在中文里被当成是一个贬义词,但它在西方语境中所包含的价值其实远超一般的想象。“‘业余’在英文中的词义主要来源于单词‘amateur’,其词根为拉丁语‘amare’,意为爱。因此,‘amateur’的意思应为‘爱好者’,而今多指‘业余爱好者’,即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喜爱去从事某项活动或研究的人。”他继而表达如果没有众多的业余人士,就不会有近代欧洲科学的进展,也不会有上世纪初的京剧繁荣。
他举例说,1905年前后,爱因斯坦是利用自己正职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来探索他关心的物理学问题;达尔文则因贵族出身,一心发展业余爱好,“任性”搭小猎犬号进行航海之旅,从事地区与地区之间生物演化的奥秘研究;维也纳之所以能成为19世纪末的“音乐之都”,其实是跟一群音乐业余爱好者的资助与参与密切相关;一众京剧票友也是使得北京能成为当时的戏曲之都的原因之一……热爱,是驱使人靠“业余”做出成就的最大动力。
梁文道提到,过去100年间,由于整个世界所有行当逐渐专业化,使得我们今天不再容易看到一个业余人士在做公务员的同时,去写物理学论文发表;一个业余人士在自己家里面做生物学理论的钻研;一个业余人士写信指导一个专业的艺术家该怎么去演出……除了其他原因外,形成这给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热爱的缺失”。
他担忧“业余”可能正在成为一种渐渐消逝的概念和生活方式。因为支撑“业余”的,无非是热情。而热情、兴趣,乃至于好奇心,可能会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人们以“被喂养”方式接受知识、信息状态下逐步沦丧。“越来越多人开始问:‘我不知道该对什么感兴趣’。这难道不是一个警号?”
作为一名文化评论人,梁文道说他提出的问题自己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解答,但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依赖、刷视频成瘾、算法“陷阱”等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警觉。“连大家基于某种爱好形成的互相认可的友谊,这种业余生活带来的社交快乐,也正迅速从日常生活之中消失。”
最后,在提问环节,梁文道也分享了自己应对种种文化挑战的办法——学会活在当下,学会热爱,学会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梁文道,人称“道长”,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拥有大学讲师、电视台电台节目主持人、电影创作人、剧评家、书评家、时事评论员等多重身份,代表作品有《常识》《我执》《噪音》《开卷八分钟》《一千零一夜》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神仙湖分享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倡导,资深媒体人、驻校作家胡洪侠主理,目前已经举办了五期。这个分享会将继续邀请海内外各路大神来神仙湖畔一游,与港中大(深圳)师生面对面,融铸情怀、激荡思想、分享世界。
编辑 谢小蕾 审读 伊诺 二审 徐雅乔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