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谱写“山海经”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杨德倩 吴于琪
2024-11-28 17: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28日,广东省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深入推动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江门召开,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东建设。

近年来,广东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哪些成效?记者获悉,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全省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划定5.07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累计争取财政资金约50亿元,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829.9万亩。

广东实施梅州、韶关2个国家级山水工程项目,完成矿山修复项目160个、海洋修复项目72个,整治修复大陆海岸线近300公里,营造修复红树林7.3万亩。惠州惠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获评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韶关大宝山、梅州铁山嶂项目分类实施生态修复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

乐昌市市长来罗村硫铁矿生态修复工程

目前,全省“三屏五江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确立,逐步形成陆海联动、通山达海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全省各地坚定“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修复理念,在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如,江门强化系统修复,建成国家、省级绿色矿山39个,建成小鸟天堂、开屏孔雀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创建台山镇海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453公顷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

湛江稳步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颁布施行全省首个红树林资源保护地方性行政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推进雷州、徐闻两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创建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示范基地。

韶关坚持“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分类治理,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强化技术赋能,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等多个治理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典型案例或省国土空间修复范例。

梅州协同推进治山、治水、治土、治穷,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废弃矿山转型发展,治理历史遗留矿山超780公顷,蕉岭新铺“山水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梅县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平远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深入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谋划“十五五”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布局国家及省级“山水工程”,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红树林营造修复等各项工作。

蕉岭新铺“山水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广东还将建立生态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区域间生态保护合作。并且,全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扎实推动“厦门实践”经验在广东落地见效,谱写好新时期广东“山海经”。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上官文复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杨德倩 吴于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