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黄国春:在口岸一线见证福田日益现代化国际化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文 丁庆林/图片 孙相熙 骆佩玲/视频
08-18 14: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见证了福田区日益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人物介绍:黄国春,1973年出生,1990年12月应征入伍,是皇岗边检站第一批新兵,先后在皇岗边检站、福田保税区、皇岗口岸、福田口岸工作,现任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皇岗边检站执勤十六队四级高级警长。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岗位,见证了深港“双向奔赴”的佳话,也见证了福田区日益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口述时间:2025年6月20日

口述地点:福田口岸

今天,站在皇岗——落马洲大桥深港分界线的旗楼上,可以看到深港两地车流往来如织,位于深圳河北侧的福田区高楼林立,新皇岗口岸的建设热火朝天。回想起35年前我初来皇岗口岸时的情景,真是恍若隔世,判若云泥!

35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深港两地人员、物资交流日益频繁,也亲眼见证了福田区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日益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今天的福田区,拥有皇岗口岸、福田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及福田保税区一号专用通道、3个深港过境耕作口。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从规划蓝图到落地实施再到稳步推进,福田区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日渐精进的福田,正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创新高地贡献磅礴力量。

一、“黄金通道”助力福田现代化进程

皇岗口岸于1985年破土动工,1989年12月29日开闸通关。1990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田区,皇岗口岸成为福田区通往香港的第一通道。

我于1990年12月20日应征入伍来到深圳,作为皇岗边防检查站的第一批新兵,当时住在铁皮屋里,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候,皇岗口岸还处在建设初期,口岸周边还很荒凉,远不如今天这般繁华。

皇岗口岸初期只开通了14条货检通道,每天出入境货车只有几百辆次,边检站的官兵都是在现场验证通道里为出入境货车司机办理边检业务。因为车辆需要停下来办理手续,办完手续后车辆再次启动、轰鸣,我们在验证岗亭一个班次下来,脸上是灰尘,听力也受损,回到宿舍看电视都要调大音量。

1991年8月8日,皇岗口岸开始启用旅检通道,人员通关主要是人工录入、人工验放。当时出入境旅客每天只有数百人次,最高峰也不过一千人次左右,只有几家旅运公司接驳出入境旅客。但皇岗口岸是全天候通关的陆路口岸,极大便利了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皇岗口岸日均出入境车辆已超1万辆次,人员流量逐年攀升,成为连接香港与珠三角腹地的“黄金通道”。


这一时期,福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大量香港制造企业如电子、纺织、玩具、钟表等,将生产环节转移至福田及周边工业区,福田的厂房成为香港企业的“生产车间”,产品返经香港销往全球。同时,1991年成立的福田保税区凭借“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成为香港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加上皇岗口岸的通关优势,福田成为香港鲜活农产品、日用品的重要供应地,香港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也通过福田进入内地市场,福田和香港形成双向互补的贸易格局。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福田,通过与香港的频密互动,加速了工业化、现化代进程;香港则借助福田的空间和成本优势,巩固了自身竞争优势。这为香港回归祖国后,深港合作从“前店后厂”转向“协同创新”模式埋下伏笔,也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35年皇岗口岸见证深港互融互通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主力部队进驻香港的主要陆路通道,皇岗口岸在此前后几天的时间里一直沉浸在自豪、喜悦、激动的氛围当中。当时,我作为皇岗边检站宣传干事,在执勤现场拍摄、记录了大量激动人心的场景。

香港回归祖国后,深港两地的交流更趋频繁。福田区处于深圳市中心城区的位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前来消费,比如旅游、置业、娱乐等,进一步加速了福田区的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皇岗口岸周边,一栋栋商住楼拔地而起,酒楼、茶餐厅、娱乐场所等如雨后春笋般到处都是。

随着“一国两制”实践的深化以及通关便利化政策的推进,福田与香港的往来从市场自发的互补协作升级为政策引导下的深度协同,呈现规模激增、领域拓宽、层次跃升的特征。依托制度协同和产业升级,福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形成高端服务业引领、全产业链联动的新格局。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后,福田成为香港服务业登陆内地的首站。比如汇丰、渣打银行在福田设立支行、香港律师事务所通过联营模式进入福田、香港建筑设计公司参与福田CBD的规划设计……福田与香港的产业协同也从生产端转向价值链的更高端,福田逐步淘汰低端加工制造业,聚焦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香港则凭借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等优势,成为福田企业“走出去”的跳板。

2003年1月27日零时起,皇岗口岸实行旅检通道24小时通关,成为全国首个、深港之间唯一一个客、货均全天候通关的陆路口岸。从那之后,皇岗口岸作为“劳模口岸”,犹如一位“全天候”陪伴深港客流的“老伙计”,如今已是第22个年头。

近年来,深港口岸“夜经济”逐渐成为两地经济发展新增长极。24小时“不打烊”的皇岗口岸,在各种夜演、夜游、夜市、夜娱等文旅新业态“火热”带动下,今年以来夜间客流较2024年增长18%,其中内地居民、港澳居民分别同比增长25%、14%。24小时不间断的人流、车流、货流,给福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气、财气、福气。

三、深港融合助力福田国际化进程  

随着深港两地开始掀起“双向奔赴”的浪潮,皇岗边检站先后采取增设通关口岸、升级查验系统、启用专用通道等多项措施,以满足福田区与日俱增的通关需求。

2007年8月15日,福田口岸正式开通,实现深港两地地铁无缝接驳。2011年5月28日,皇岗口岸小(客)车通道正式启用“快捷通”系统。2013年,皇岗、福田口岸先后设立学童专用通道,推行免下车查验模式。可以说,香港回归祖国后,一方面口岸通关人员与日俱增、群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通关速度更快、更便捷、更安全。

近年来,随着福田区一系列促进“入境购”措施的落地,让地处深港河套合作区核心区位的皇岗、福田口岸出入境客流持续高位运行,跨境游、文旅游、购物游持续火热。今年以来,福田区所辖各口岸出入境人员超3450万人次,各类交通运输工具超211万辆次,5次刷新复关以来单日客流高峰、13次刷新车流高峰,折射出深港跨境经贸、消费、文旅融合的澎湃动能。

2008年,我从机关调整到基层执勤一线,年近40岁的我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为了尽快熟悉旅检工作,我像新警一样从最基础的业务开始学起,投入大量的时间钻研。

这一时期,福田作为深圳总部经济的核心区,也开始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进出皇岗口岸、福田口岸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尤其是,福田CBD汇聚了10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区域总部;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集散地的华强北每年吸引数万名外籍客商前来洽谈、采购;福田保税区、香蜜湖等地居住着上万名的外籍人士;每年的高交会、文博会都有上万名外籍客商参加……面对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商务、探亲人士,检查工作涉及护照、签证、法律、政策以及外语沟通等等问题,对我这个“老兵”来说的确存在不少挑战。

我重点从英语口语入手,不断提升外语沟通查验能力,还掌握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护照、签证等相关知识。如今在口岸入境大厅内,我很开心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国际面孔来到福田区游玩消费,形成跨境消费新热潮。今年以来,福田区所辖各口岸迎送外籍旅客超46.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9.7%,享受免签政策入境外籍旅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 79.7%。面对这些国际友人的咨询、问路,熟练的英语让我感到从容淡定。没想到,我竟在职业生涯的后半程,与福田一起走向了国际化。

四、口岸重建助力福田高质量发展

随着深港合作不断深化,皇岗口岸原有功能无法满足未来需求。2019年,皇岗口岸正式启动重建工作。重建后的皇岗口岸地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心两翼”规划布局的核心,是合作区“一区两园”联动发展的关键纽带,将成为串联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枢纽。

新皇岗口岸采用先进设计理念和智能查验技术,比如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将极大提升通关能力和效率,缩短人、车通关时间,通关从原来半小时左右,缩短为5分钟左右。新口岸启用后,预计可承载高峰日通关量20万人次,在港铁北环线支线开通后,可提升至每日约30万人次;跨境车辆的设计通关流量约为每日1.5万辆次。新皇岗口岸在为深港两地居民、商务人士提供更加高效便捷通关服务的同时,更将极大促进深港科研人员、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加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早日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新皇岗口岸总用地面积达8.75万平方米,比原来缩减50%以上。优化空间布局后,新皇岗口岸将为福田区释放出40万平方米的土地空间,创造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的国际协同创新空间。同时,在新皇岗口岸东北侧,将规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在现有空间基础上,预计增加18万平方米生活配套空间,未来将引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为福田区打造一个更适合国际人才居住发展的良好环境,助力福田区的国际化建设再上层楼。

此外,新皇岗口岸启用后,更大的人流、车流将显著提升口岸周边及福田中心区的商业活力。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口岸及其连接的河套合作区,也将提升福田区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助于吸引更多香港及国际高端人才、资本和企业落户福田,促进福田区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更具创新性的方向跃升。

总体而言,皇岗口岸重建后,将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注入新动能,通过发挥“边检所能”、释放“福田所长”、对接“香港所需”,营造更加安全稳定、智能高效的口岸通关环境,一定会将不断攀升的口岸通关流量转化为促进福田区高质量发展、跨境要素高效流动的更大增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作为一名边检“老兵”,从青春年少到年过半百,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从皇岗口岸到福田口岸……一路走来,我见证了福田区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由衷地为福田区点赞!未来,我希望能继续为深圳的“双区”建设、为福田的“两个典范城区”建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书写动人注脚。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文 丁庆林/图片 孙相熙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