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深圳图书馆主办的“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二季第十一讲活动举行。本讲活动以“杨争光:我的非虚构写作”为主题,邀请作家杨争光围绕其非虚构作品《杨争光:文字岁月》,分享自己的非虚构写作方法与理念。
杨争光是从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1999年移居深圳。他的阅历丰富,经历了中国诗歌、小说以及电影发展的很多重要时期。2016年出版的《杨争光:文字岁月》一书是他的半自传作品,书写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炼成之路。当天讲座上,杨争光坦言,在他的阅读历程中,“非虚构作品占的是绝大部分,偏偏不是小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非虚构作品读得越来越多。
在杨争光看来,从广义角度看,非虚构写作在整个写作世界里占绝大多数,包括传记、自传、回忆录,还有重大社会历史调查、新闻调查等。“人类其实书写的绝大多数是非虚构作品。”他强调,非虚构是要以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为材料来进行写作,文学性非常强。如果是虚构的,哪怕称之为合理的虚构,就不能进入非虚构文学。非虚构完全拒绝虚构的元素。
“非虚构里面会不会有‘文学’?我觉得还是应该有的,比如整个非虚构作品里边的结构、修辞、语言、思想、文采等都是。”谈及非虚构的文学性,杨争光提到《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他看来,这用来描绘文学也是合适的,意即文学同样需要“文”和“质”相合。“写非虚构时,我把非虚构的东西全部堆上去也不行,它也需要结构、需要谋篇布局、需要修辞、需要思想、需要文采,这恰恰跟虚构文学的要求是一样的。” 杨争光认为,好的非虚构作品也需要做到“文质彬彬”。也就是说,写非虚构的时候,最好还是应该做到“文”和“质”相匹配。
然而,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杨争光也有自己的理解。发生过的事件和事件中的人物,包括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能不能在写作中还原回来?如果真实事件和事件里的人物难以完全复原的话,哪一本书能把一个人完完全全体现出来,做到绝对的真实呢?他认为难度是非常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就可以有不同版本,但是又都是不失真实性的,比如鲁迅可以有很多版本的《鲁迅传》,这个作家是从这个角度写,另一个作家可能是从另外的角度写。同样一个人物专题可能有不同的写法,但是可能都不失他的真实性。”杨争光说。
那么,谁更适合写非虚构文学?换言之,什么样的人适合写非虚构文学?在杨争光眼中,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者尤其是亲历事件的记者以及有志于专门写传记的作家等都是合适的非虚构写作者。但他也强调,只要我们愿意的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非虚构写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非虚构作家。
“人类的历史不光是那些群星闪耀的,是无数个平常的人在推动着历史往前走。闪耀的群星可能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起了一点启示的、导引的作用,真正要干活的时候还得靠我们每个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每个人都是有情感的,每个人都有他最珍贵的东西,每个人也有很多教训需要汲取或者反思,像这些东西都可以进入非虚构写作。”杨争光说。
(图片均由深圳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