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坐下,听过来人讲“股”

晶报记者 李跃
2024-10-18 07:13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眼睁睁看着它一骑绝尘,到后来,最高价真的突破了一百元!”老张感慨说,如果他在3块多买入的10万股守到最后,他可能已经财务自由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股市话题重新开始井喷。股市流行一句话:“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市场大涨,老股民扎堆前往券商营业部“找密码”,年轻人纷纷线上开户准备“进场”,投资顾问连轴转……A股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么热闹。

正如酸甜苦辣的生活本身,每个股民都有自己酸甜苦辣的炒股故事。记者采访了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几位股民,通过他们的讲述,记录这股市沸腾和震荡下的“众生相”。

“70后”股民老张:“股市没有如果,否则我已财富自由”

股民老张是个70后,也是一个拥有近30年“股龄”的老股民。

最近股市上涨,老张发现原本亏损七成以上的股票,竟然回升到“只”亏50%了。10月14日,该股涨停,他趁机卖了半仓,10月15日,该股开盘下跌,等下跌到10%前后时,他又把半仓补了进去,一来一回,他的成本价降了5元。

“不轻易割肉,准备打持久战了。”老张说。

炒股多年,老张说他整体上是亏钱的,但具体亏了多少,心里并没有一个确数,“当年我在多家证券公司开过户,那些证券公司搬家的搬家、更名的更名、合并的合并,早期的银行存折、证券账号也早忘了。”

炒股还让他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曾在一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早年炒股的场景:“记得第一次赶往证券公司交易大厅时的情景,那万头攒动的壮观场面顷刻间令我血液沸腾兴奋异常。两面墙上闪烁着巨大的电子屏幕,不时跳动变幻的数字犹如一双双流露出诡秘神色的眼睛,暗示着哪里是陷阱哪里是高地。不断有人涌进来,汗臭味混合着脂粉气在空中弥漫,我紧紧捏着一个装着银行存折、股东代码卡及身份证的大信封,不时被人流推来挤去——一种新鲜而刺激的感觉紧紧包围我。我不顾朋友关于股市将调整、眼下不宜进货的劝告,泥鳅一样从一个柜台挤到另一个柜台,胡乱买了一只股赶紧退出来。”

这样的记录,可以给出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股民增加一点现场感与历史感,让习惯于在电脑或手机里操作股票买卖的他们知道,当年,证券公司营业大厅真的是热气腾腾的,像菜市场一样充满烟火气。

股市涨涨跌跌,老张的账户资金也起起伏伏。有过一天浮盈8万的纪录——他说他是所谓的“左侧交易者”,即在股票下跌时买入,记得那次是在跌停板上重仓抄底了一只股票,到收盘时被暴力拉起,奇迹般变为上涨7个点。

但更多的时候是抄底失败,地下室还有地下室,最后不得不割肉出局。

回忆自己的炒股史,老张说最令他捶胸顿足的是,他自己发掘了一只股票,当时股价才3块多。他在日记里罗列出了买入它的理由,如它属于稀土板块,大股东为国资、不可能退市等。他满怀豪情地写道,相信它终有一天会成为一只百元股。

“结果呢?它涨到4块多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卖了,想做个波段,等它下跌后接回。但接下来它再没给我接回的机会,主要是我不习惯在更高位接盘。眼睁睁看着它一骑绝尘,到后来,最高价真的突破了一百元!”

老张感慨说,如果他在3块多买入的10万股守到最后,他可能已经财务自由了。

不过,对老张来说,最大的败笔是买错了一只股票。

他说,“相信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体验,一买就跌,一割就涨。你汲取教训不轻易割肉吧,它就跌得更凶;你实在忍无可忍挥刀自宫吧,它立马满血复活。反正,就是不把你气得吐血不罢休。”

每天盯着交易软件的日子让他倍感煎熬,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寻找一只低价股票进行长线投资。

2023年,他在一块多的价格附近买入了一只ST股,这是东北一家以种植人参为主的医药公司,他看有报告说该公司有存货60亿,而彼时市值还不到这个数,认为有一定安全边际,于是毫不犹豫地买入了,准备做长线投资。

没想到,买入后它一直跌跌不休,直到2023年6月15日停牌,最后交易价格定格在0.37元,市值4.74亿,对比此前高点16.56元,只剩了点渣。退市前,公司还有股东接近11万——很不幸,老张就是那十一万分之一。

“这是我在股市缴的最大一笔学费。目前,公司在新三板上交易,价格为0.15元,问题是你基本卖不出去。”不过,说到这里,老张也有一丝庆幸,当时他本来想重仓买入,后来想想还是不太安全,要分散投资,所以买它的仓位并不重。

老张总结说,炒股很大程度上炒的并不是技术、经验,而是性格。“我的性格太急了,总是沉不住气。记得曾看到一个新闻说,有机构运用智能机器人模拟炒股,最终因亏损不得不提前结束实验。人工智能代表的是一种科学与理性,而股市背后是一种极其复杂、无法精确计算与量化的人性。在股市里赚钱不是那么容易,你得先认识自己、战胜自己。”

老张说他不会离开股市,他相信我国的经济基本面长期看是向好的,也一定会在股市里有所体现。但他会改变自己的操作风格,“一要沉住气,二是在买入前要做足功课。”

“80后”股民李先生:从未有辞职炒股的念头

“我现在的仓位还不算太重,如果股市回调的话,我打算再找机会加点仓位。”在一家通讯公司担任工程师的“80后”李先生对记者说。

李先生坦言,炒股十几年来,赚过也亏过,但总体上,至今从股市里赚了一百多万元。

李先生说,他的工资收入比起前些年下降了不少,去年又和妻子离了婚 ,两个孩子归他抚养,大的在上大学,小的还在上幼儿园,正是都需要花钱的时候,炒股赚点钱,成了他增加家庭收入的一个途径。

说到操作秘诀,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他也从来不听内幕消息,不跟风,一般自己研究,发现合适的股票,再等待合适的时机进去。

“首先要沉得住气,降低期望值,不要想着赚快钱,第一步是保证本金安全。不要有把股市当提款机的心态。”他说起这样一件事,某年有人发了一个帖子:《只要跟对目标,一个亿的小目标轻松实现》。帖子中写道:以初始资金10万元计算,1月买入太阳电缆,2月买入江阴银行,3月买入西部建设,4月买入翼东装备,5月买入北京科锐……如此累计,账户资金将变成一个亿。有好事者很快就跟发了一个帖子:《留张车票回家过年》。仍是以初始资金10万元计算,1月买入开尔新村,2月买入祥源文化,3月买入鞍重股份,4月买入超讯通信,5月买入龙溪股份……如此累计,到12月份,10万元将变成100多元,一张回家过年的车票未必买得上。

“还有,进入股市,心理一定要足够强大。”他说,炒股以来,最令人心悸的记忆,是2015年的那一轮“股灾”,大盘出现流动性枯竭,连续开盘即跌停,针对股市的“熔断”一词就是那时候出现的。那轮“股灾”他也没能躲过,连续挨了几天闷棍。

“每天跌停,心里肯定不好受。”他说,但是他没有选择轻易割肉,而是每跌到一定位置,就补点仓,摊低成本。如果上涨了,就分批卖出。

“一定不要跟股票较劲,不要在一只股票上死磕,执着于‘回本’。大的亏损,往往是因为跟股票较劲。认输,才有翻盘的机会。买跌不买涨。”他说,机会是跌出来的,风险是涨出来的。他说到了一个牛顿炒股的故事。1720年4月,牛顿投入约7000英镑购买了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仅两个月就股价翻番,随后卖出。但到了7月,股票又继续增值了8倍,这让牛顿悔不当初,他随之决定加大投入,最终巨亏2万英镑——“这就是高位买涨的结果。”虽然,这些年他也在股市里赚了一点钱,但他从未产生辞职炒股的念头。“对于普通人来说,专职炒股压力太大,而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会影响正常操作。”

李先生说,一个炒股的朋友曾信心满满地跟他说过,在这个社会,炒股是唯一一个不需要看上司脸色、不需要请客送礼,只需要凭个人智力就可以实现财富增值的地方。只是,这个朋友不久后因为用了杠杆,爆仓后就失联了。

在股市“一年赚十倍容易,十年赚一倍困难”,要学会做时间的朋友。

李先生炒股从来不盯盘,只是偶尔看看盘面与账户。他说,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能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结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我会把她当成一只最好的股票,长期持有。”

“90后”股民小赵:千万不要借钱炒股

9月底以来的这一波行情,让很多人挽回了部分账面损失。但这些,已经与在一家园林公司从事绿化维护工作的小赵无关。

因为,他已经在几个月前爆仓了。

“90后”的小赵原本在深圳一家通讯公司任产品测试工程师,七、八年前开始炒股。那时候他的操作风格比较激进,经常满进满出,而且开始买俗称“末日轮”的权证。有一次,因为公司电脑不方便操作,他跑到网吧用电脑火急火燎地一通操作,结果在几分钟之内就亏掉了一万元,而其时的月收入不过七千元左右。

没几下,本金所剩无几了。从此之后,他消停了好几年,直到2023年,因为公司效益下滑,他的工作也清闲了很多,他开始重新杀入股市。操作风格仍然没有变化,喜欢边板买入,第二天高开卖出,低开割肉。

刚开始一段时间,他的这种方法颇为奏效。他于是频频在同学群甚至同事群里晒他的战绩。运气好的时候,他一天的浮盈会超过工资月收入,很多人非常羡慕。

这种情况下,他开始“飘”起来。正好因为一件事和公司主管发生了争吵,公司解除了他的劳动合同,他领了一笔离职补偿金,回到家开始做起了全职股民。

为了尽快从股市赚到更多钱,他开始动用杠杆,在各种平台上借钱,然后统统杀入股市。有一次,妻子无意间发现了他的这一举动,要求他取消杠杆,他不同意,两人发生争吵,一度准备离婚。小赵想用自己的战绩向妻子显摆,显示自己的能力,可事与愿违,接下来他频频操作失误,亏损不断扩大。由于使用了杠杆,他的本金很快被吞噬了,各个平台都开始频频催他还钱。他想到了卖房还钱,妻子担心他将剩下的钱继续投入股市,而且,卖了唯一住房,只能租房住,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因此坚决不同意。

几番冷战后,他选择了向妻子妥协,并且决定出去上班,和妻子一起慢慢偿还债务。

“现在工作也不太好找,我找了个做绿化维护的,工作比较轻松,但收入不高,每月只有5000多元。而这次借钱炒股,本金没了不说,还倒欠30多万。“小赵苦笑着说。

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庆节前后,股市的火热行情吸引了不少资金“跑步入场”。有贷款中介借机开始推波助澜,诱导投资者“贷款入市”。

随着近几个交易日股市回调,“贷款炒股”的初期风险已开始显现。部分“贷款入市”的股民账户出现浮亏,还款压力激增。此外,随着银行强化资金动向监测,部分股民或面临“抽贷”风险。

这种情况下,据不完全统计,自10月9日以来,全国多地已有30余家金融机构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严禁信贷资金流入房市、股市等领域的声明》,提示投资者规范使用信贷资金,不得用于股票、期货、金融衍生品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用途。

“我如果不借钱炒股,不加杠杆,只是用自己的本金,最差的结果是本金归零,不会出现倒亏的情况。“说到这儿,小赵一声叹息。

编辑: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