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的 话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他们被视作“拓荒牛”的原型,更是那段如歌岁月的见证者。
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即日起,读特客户端受权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这一作品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附录出版,生动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在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光辉历程。
在同一个战壕里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工作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心心相印,互相以生命相托,建立起了最深厚的感情。因此,战友的去世是让人最悲痛的事情。最近一两年,深圳基建工程兵中逐渐有战友逝去,十分令人痛心。其中有两位优秀战友特别让人怀念,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眼前。
马成礼:建设深圳电子大楼和国贸大厦
其中一位是最早进入深圳的一支队副参谋长马成礼(2022年去世,享年86岁),他带领一个团的精兵强将1979年进入深圳,是一支队深圳指挥所的最高首长。
他对深圳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高度、一个速度”。第一个高度是1981年部队脱军装前,他带领一团建成了深圳电子大楼。这是深圳的第一栋20层大楼,建筑面积15350平方米。1981年1月20日开工,1982年5月竣工,建筑质量优秀。基建工程兵部队一战成名、扬名鹏城。
1983年4月,正在建设中的国贸大厦。杨洪祥 摄
第二个高度是负责建国贸大厦。部队集体转业以后,他没有留在建设集团,而是带领一支分队充实到深圳物业总公司,马成礼任公司总经理。深圳物业集团代表市政府作为建设单位(甲方),筹建当年的中国第一栋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这栋大楼经过招投标,由中建三局一公司中标,作为施工方(乙方)。设计单位(丙方)是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
马成礼作为一名在建筑战线历练多年的专家型干部,对这栋大厦从设计、建设到管理,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中国内地的第一高楼是南京37层高的金陵饭店。国贸大厦最初的考虑是建成38层,只比金陵饭店高1层。马成礼建议市领导将国贸大厦建成53层(包括地下3层),从而大大增高了“中国第一楼”的高度。在施工方面,他还与乙方精诚合作,积极出谋划策,采用了滑膜的新技术,创造出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电子大楼和深圳国贸大厦这两个高度和其建筑速度,让马成礼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史上青史留名。
李金忠:带出基建工程兵一流团
去世的另一位老军人是当年304团团长,退休前任深圳建设集团纪委书记(2019年去世,享年83岁)。
304团原属军委工程兵,1975年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由于部队管理严格、完成任务出色,1979年兵种授予304团“基建工程兵一流团”称号。同年304团又被国防部授予“全军行政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在全军18个先进单位中,这是唯一的一支基建工程兵部队。李金忠就在此时被提升为304团团长。
1982年年底,304团接到调入深圳的命令。李金忠团长是个急性子,他嫌坐火车绕路走的时间太长,决定开吉普车尽快赶到深圳。行车路线途经贵州、广西,这一带崇山峻岭,道路险阻,路面狭窄。途中吉普车翻车、四轮朝天,差点掉入路边悬崖间。李团长碰破了头、血流满面。司机吓得浑身发抖,李团长自己反倒没事一样,只是在头上包上一块纱布止住血。经检查,车况还好,只是变速杆撞歪了。李团长让司机拿出一把铁锤,叮叮当当一阵猛敲打直了变速杆,发动汽车继续直奔深圳。
1984-1985年是部队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没有活干,单位没钱发工资,战士们饱一顿饥一顿陷入困境。李金忠有一次参加市委领导召开的会议,他大胆地守候在走廊里堵住了梁湘书记。他悲愤又尴尬地对领导说:“书记呀,您得管管我们啊!我们这个部队不是不能干活,而是没有活干啊。如果你给了我任务,我拿不下来,我这个团长立即撤职!我敢立下军令状!”梁湘听了他的话,既震惊又感动。梁书记责成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一些行政措施,给这支部队分配了一些任务。
部队一有活干,就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水,强悍的战斗力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让深圳市的领导和市民群众对这支部队的实力刮目相看。304团改编后的市五建公司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再后来整个建设集团逐步走出了困境。
此外,在基建工程兵队伍中,也有许多战友下海创业办公司闯出了另外一番事业,有些打拼成长为著名企业家,其中最突出的当数任正非。
任正非:创办华为公司
任正非原是基建工程兵22支队一个副团级研究所所长。1974年该支队参加了我国从法国引进的第一个大型化纤联合企业的建设施工任务。在此期间,任正非由于发明“空气压力天平”而获得国家科技奖。听到部队将要撤销的消息后,他不知该怎么办,为此找了兵种主任李人林请首长帮着出主意。李主任说:“我建议你去深圳。那里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会大有前途”。然而任正非到深圳后出师不利。他被安排在深圳南油集团下属的一个二级公司当经理。由于军人单纯,不知商海诡谲、处处有陷阱,被不法港商骗去了200万订货款。这一重大失误,不但让他在公司无法立身,而且导致家庭破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见到了深圳市1987年下发的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的“红头文件”,找到5个股东,凑够21000块钱,创立了华为公司。
深圳华为坂田基地。图片来源:IC photo
他管理经营华为公司,靠的是学习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公司发展过程中几次遇到严酷的冬天,他靠着一股韧劲生存下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但成为中国民科企业第一名,而且先后超过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欧洲的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先企业。
任正非在深圳创办华为取得好成绩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兵种大院。当时已经退休的李人林主任听到消息后感慨地说:“中国可能少了一个将军,但多了一名著名企业家。”
梁光伟:带领老军工企业转型
与1944年出生、到深圳时已年近40岁的老兵任正非不同,梁光伟是1963年出生、1980年入伍的新兵,1981年他随部队调入深圳时才18岁。在深圳,他先后参加了深圳市委大楼和深圳电子大楼的建设施工任务。他所在的班是木工班,干的活是制作门框一类的木工活,他下决心争当“青年鲁班”。
深圳初创时期,形成了浓厚的全民学习风气,年轻人积极参加各种夜校、培训班,如饥似渴学习技术、业务知识。梁光伟非常爱学习,他不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而且报考深圳大学学习电子专业。求知好学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初创时期的深圳各个单位十分缺乏人才,纷纷到当时深圳最大的人才库建设集团挑选人才。华强公司人事部的负责人到市一建选员工,从花名册上看到了正在深圳大学读电子系的梁光伟的名字。学电子技术的人符合华强公司的需要,于是他就被调到了华强集团。梁光伟从注塑车间开始干起,后来先后任团委书记、总裁办主任、主管财务的副总裁、总裁,最后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华强IP方特动漫。图片来源:IC photo
华强公司是一个老军工企业。开始是与日本三洋公司合作组装电视机、录像机等各种家用电器的制造业公司,后来转型成为文化+科技的新型企业。其中,梁光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积极主张和坚持下,收购了当时在深圳的一家军办高科技公司。这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收购案例。这家企业到华强集团后,解决了资金问题,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而华强集团以收购这家公司为转折点,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后来的华强公司,其制造业已经退居次要位置,公司长出了两只新翅膀,一翼是研发动漫数字技术。2011年,华强动漫以18512分钟的年产量位列全国第一,刷新了全国动画企业产量的历史纪录。华强创作出了《十二生肖总动员》《小鸡不好惹》《熊出没》等优秀动漫作品,熊大、熊二兄弟两个动漫形象,已经成为深入中国儿童心中的可爱动漫形象。另一翼是培育出了“方特欢乐园”的文化游乐园项目,不但在全国全面布局,而且是出口到了欧洲、非洲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华强由此成为能够提供从策划、设计、建设,到配套数字动漫内容的大型游乐成套项目的文化技术企业。
沈远彪:玩转区块链技术
沈远彪是1971年入伍的老兵,年近古稀之年。本来已到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年岁,但是他放不下梦想,60多岁时重新创业,做的是电子印章的技术研发工作。
印章虽小,作用可不小,是关系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点,公安部将此作为一个防止市场欺诈的重大课题。1997年广东省有关部门交给沈远彪“推广防伪印章”的业务,他来到广西北海开办公司,推广“国盾印章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让印章治安管理实现从手工操作管理到信息化管理的质的飞跃,印章的制作亦从手工刻制转变为电脑制作。2014年沈远彪新注册了广西新章物电防伪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确定了“物电一体”的技术研发思路。所谓“物电一体”,就是将“实物印章”与“电子印章”结合在一起。
2019年,沈远彪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的重要指示,信心大增,思路大开,注册成立了易签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不断投入巨资攻克区块链技术。两年初见成果。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物电同源印章”的技术关键难点。公安部高度评价他在区块链技术研发上取得的成果,确定该公司为全国电子印章的主要合作单位。沈远彪在“小印章”上实现了自己的“大梦想”。
段亚兵
1951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69 年入伍,曾任基建工程兵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随部队抵深圳后,历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专著20本。其中有作品获奖,多本书中文章被一些报刊连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