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改革开放主题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在东莞高埗影剧院首演。该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高埗大桥(旧址)通车40周年为契机推出,是根据东莞人集资建设高埗大桥的真实事件创作的一部舞台艺术作品,也是继《外来妹》《东莞东》后又一部以东莞为背景、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文艺精品,展现时代浪潮下东莞人不畏艰难、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致敬伟大时代的奋斗者。
一座桥一座城,展现敢为天下先的东莞壮举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6周年,46年来,东莞为全国贡献了超过100个全国首创改革实践,被誉为“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高埗大桥(旧址)是全国改革开放后首座开创“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地方公路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它是东莞人民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伟大实践,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生动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的父亲我的桥》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讲述改革开放初期高埗镇三面环水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高埗人民对连接外界的渴望十分强烈,于是下定决心修建一座通往城区的大桥。一声起,万声应。东莞高埗人民敢闯敢试、团结一心,克服了资金、技术、人员等重重困难,建起了全国第一座“人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东莞高埗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壮举,步入了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由东莞文艺名家杨子华编剧、导演,他表示,为了更好地还原当年高埗大桥的故事,他们采访了当时大桥的总指挥、建设者等多位大桥建设的参与人员,剧中的故事都有事实根据,再进行艺术加工,让观众看到一个有笑点、有泪点、有激情、有温情的建桥故事。
以多种艺术再现历史 回望激情奋斗的岁月
首演当晚,舞台灯光与多媒体结合、原创音乐与大型舞蹈融合,舞美装置与光影效果交织,多角度深层次创造出改革开放初期的怀旧场景,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元的视听享受,将观众带回到勇敢、激情、炽热的改革开放时代,引人共鸣。
该剧的演员阵容庞大,作为一个人物群像剧,该剧汇聚了数十位东莞本土及国内的专业演员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大型舞蹈场景的众多群演则大多来自于高埗镇,也是高埗人民亲身经历、再次演绎的一次历史回望。
“我们在5年前,就想要排一部关于高埗大桥文艺作品,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在大桥建成通车40周年时能够跟观众见面了。”杨子华说,最终他们选择了舞台剧的方式来呈现,更加符合现在年轻观众的审美,剧中有许多精心的设置,希望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走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
20世纪80年代初,高埗镇距离当时的东莞县城仅七公里,因东江支流阻隔限制了人民通行和经济发展。东莞市高埗镇人民解放思想集思广益,采用地方自筹资金和群众集资建桥,通过征收过桥费偿还农民的集资款的方式,克服了资金难题,建成高埗大桥。大桥于1981年动工兴建,1984年1月27日建成通车,是一座长169.36米、宽12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84年5月7日《人民日报》曾对高埗大桥实施“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历史性创造进行过报道,高埗大桥也成为了东莞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见证,凝聚着东莞始终置身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改革开放46周年,也是高埗大桥(旧址)通车40周年。为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东莞推出首部讲述高埗大桥(旧址)故事的原创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东莞掀起改革开放新浪潮的坚定信心,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传承东莞人民“敢为人先”的改革奋斗精神。
高埗大桥的故事是东莞“双万之城”发展历程的重要事件,是改革开放时期一个传奇。《我的父亲我的桥》剧中的故事,更是所有东莞人的故事。如今,东莞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3.4岁,是全国最年轻城市之一。这些年轻人接续奋斗,让东莞以只占全国0.03%的土地,创造了全国0.9%的生产总值。年轻人能吃苦、有拼劲,续写着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