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名汉,坪山区碧岭街道碧岭社区党委副书记、副站长。扎根深圳基层社区调解岗位25年,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调处矛盾纠纷、化解不稳因素,书写了壮美人生的“答卷”。
潘名汉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广东好人”等荣誉。
“布衣法官”显身手
1999年8月,潘名汉从内地某大型国企辞职来到深圳从事社区调解工作。
从国企政工师、经济师变成基层调解员,他毫无怨言,放低姿态,边干边学,自学拿到本科学历和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劳动协调师等资质,系统学习《人民调解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并运用到调解工作中。
2008年1月,潘名汉被聘为首席调解员,先后调解永丰厂员工集体罢工、龙岗留学生创业园欠薪等各类矛盾纠纷550宗,成功率在98%以上,未出现一宗矛盾激化、民转刑的事件,被誉为不穿法袍的“布衣法官”。
2015年,某家具厂5名员工讨要拖欠工资,潘名汉紧急凑了5万元现金,又联系说服该厂一客户支付了货款,连夜协调厂方发放工资直至凌晨3点多钟……面对妻子的抱怨,他笑呵呵地说:“事情没解决,放心不下!”
2018年,有六兄妹因为祖屋征拆补偿款分配问题发生激烈争执。潘名汉第一时间上门调解,从情、理、法多个角度,持续多轮与六兄妹进行“面对面”“背靠背”的劝解。最终,六兄妹达成和解,避免了一起手足阋墙的人伦悲剧。
“坪山阿潘”解民忧
“小事不出居组,大事不出社区”,是潘名汉孜孜以求的目标。
他叫响“有事找阿潘”的口号,率全区之先设立“阿潘”调解工作室,并将微信、QQ号昵称全部设为“坪山阿潘”,手机24小时畅通。
潘名汉秉持“心里有群众,工作靠群众,调解为群众”的调解“座右铭”。只要听到哪个小区或企业出现矛盾纠纷,便会立即放下手头工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化解。调解中,他态度和霭,一声“请坐”,先拉家常,再做调解,循循善诱,推心置腹。一个个纠纷隐患,一一经他妙手化解。“坪山阿潘”在社区家喻户晓!
扎根社区调解岗位25年来,潘名汉不分白天黑夜,周旋于纠纷调处中。有同事曾对他说,“你多做了一大摊子事,收入却没有比我们多,图个啥?”他坦然道:“我图的是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图的是心安。”
潘名汉总结出的“四个一”阳光调解模式(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调解、第一回访”),2016年获评深圳市社会建设创新项目。
“枫桥经验”助维稳
2018年8月,潘名汉调任碧岭社区任副书记,负责维稳工作。当时的碧岭社区是矛盾纠纷十分突出的社区,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依靠群众,注重源头管控,把问题解决在社区、化解在萌芽,为基层维稳赋能。
为掌握社情民意,他从与居民交朋友入手,通过日常走访、社区书记“接访日”、“民情直通车”、微信热线等方式掌握并及时处理居民诉求。无论何时,只要群众有事,他总是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帮助解决,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潘名汉认识到,很多问题都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但如果社区干群不团结、不和谐,一盘散沙,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他走访接访居民1000多人次,帮助居民解决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成功化解达信公司解散、“三线下地”工程扰民等重大群体性纠纷78宗,有力促进了社区稳定、干群和谐。2020年,碧岭被列为坪山区重点规划发展片区。他撰写的《浅谈‘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对策》等2篇论文获市、区奖励,6篇文章被市政府《信息快报》采用。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