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方略和银保监会工作部署,根据深圳市对口帮扶工作安排,深圳银保监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金融扶贫优势,向定点扶贫村选派驻村干部,加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挖贫困根源,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2019年底,定点帮扶的广东河源市紫金县袁田村、竹塘村已实现贫困村出列,贫困户92户314人全部脱贫。村集体收益大幅度增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精准脱贫取得显著成效。
一、做攻坚先锋,打造不走的工作队
精挑细选业务骨干,累计向贫困村派驻5名党员干部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或第一书记,狠抓党建工作,夯实扶贫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优化配套组织设置,构建以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体系。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村民自治制度,落实村务公开和群众监督制度,推动村党务、村务、财务进一步规范和公开,持续改进基层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发展年轻党员,选拔培养村委后备干部,做好梯队建设,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骨干队伍建设。搭建回乡返村工作机制,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担任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依托,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走访农户密切党群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树立脱贫攻坚旗帜,使村两委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领导集体。
二、筑基本保障,建精准脱贫的守护网
充分发挥银行保险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的天然优势,将银行保险扶持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夯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以扶贫小额贷款为突破口,积极宣传小额贷款政策,鼓励有劳力的可开发贫困户11户申请小额贷款30万元,购买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破除“等靠要”思想,倡导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积极为贫困人口匹配商业人身保险产品,针对贫困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状,组织相关保险机构为18岁以下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进行意外险和住院医疗捐赠,并对相关儿童捐赠长期助学保险。针对扶贫村群众房屋易受山体滑坡、光伏发电易受台风灾害影响等问题,实施房屋保险和光伏保险,防止出现自然灾害致贫返贫情况。协助落实314名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帮助落实“扶贫保”,对贫困户出现意外、大病等问题的,落实商业保险赔付。努力实现保险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对贫困人口“愿保尽保”,通过商业保险为贫困户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为防止因灾、因病返贫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三、挖自身潜力,扶贫产业惠及乡村乡亲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贫困村资源优势,发展三叉苦种植、光伏发电、茶叶种植、规模化养鸡等产业,帮扶贫困户家庭式养鸡、养牛、养猪、种植农作物等项目。按照“长短结合,稳步脱贫”的思路,共投入900余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其中,在袁田村入股临江工业园和斗记茶叶项目,建设62KW光伏发电站,投资310万元用于养鸡产业,每年本金收益50多万元,成为贫困户长期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村民发展“短平快”养殖项目,提供生产资料购置启动资金。在竹塘村投入超过400万元发展华润三九“三叉苦”药材种植、入股凤安春茗茶叶、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参与紫金县多个统筹产业项目,每年收益50万元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与11户可开发贫困户签订产、供、销协议,协助销售农副产品,让农户产品销售不愁,增产即达增收目的。“上市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和鼓励8户贫困户种植三叉苦药材,签订保价回收协议,在村内实现了“以点带面”的产业辐射效应。
四、补民生短板,促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发力点和交汇处。在大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基础上,将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环卫工程、村文体中心工程、村道亮化工程、小学设施升级改造工程等,作为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努力解决好扶贫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项目,为脱贫致富打造好的基础条件,让群众普遍受益。截至2020年8月,共投入1500余万元用于定点扶贫村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自然村道硬化、党群服务中心、路灯亮化工程、自来水工程、小学教学综合楼等项目,一批深圳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大幅改善了人居环境,使贫困村逐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转变,同时也展现了深圳银行业保险业的良好形象,使定点扶贫村成为了典型的“金融扶贫村”。
五、强教育根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始终扭住教育这个根本之策,突出发展农村教育。短期内,驻村干部通过一户一策,为贫困户出点子、想办法,帮助失学儿童重新回归课堂,协助教育部门落实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85名符合条件贫困户子女全部就读相应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长期发展中,通过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努力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在袁田村投资100万元开展学校硬化工程,用于小学厕所修缮和学校硬件提升,在竹塘村投资78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改造篮球场,使4所小学操场“沙土变广场”,“旧貌换新颜”。打造“互联网+支教”远程教育模式,在4所小学建设了4间智慧课堂、2间梦想教室、6间多媒体教室。“智慧课堂”免费提供互联网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并与其它智慧小学互联互通。“多媒体教室”授人以渔,提升和改进校长和教师教育理念,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梦想教育”点燃农村孩子对未来的希望。设立专项教育基金,每年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六、抓疫情防控,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因素。根据局党委工作安排,驻村工作队认真分析研判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疫情期间逐户走访脱贫农户,逐户分析可能导致重新返贫的因素,了解农户复工复产意愿,找准存在的现实困难点。针对贫困户和扶贫产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贫困人员就业暂缓、春耕资金压力大、产业复产困难等情况,充分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性、挖掘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专项资金26.5万元支持贫困户复工复产,支持65户开展种植养殖项目,为无劳动能力的41户农户提供兜底保障。鼓励有劳动能力村民外出务工,为其返工期间交通、住宿提供就业补贴。为不能外出务工的可开发劳动力在村内设置3个公益性岗位,帮助增加收入。同时,通过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等方式,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户的产品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