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条闲鱼”,定南客家古城的宣传文案里这样写。现在,没有费劲的穿越,也没有回到明朝,我仿佛已化身为鱼,游弋在古城,自在,松弛,悠然。
漫步在青石板小巷,我身边有数不尽的鱼。头顶悬挂着鱼龙灯,大大小小,蜿蜒不绝。两旁客家民居土黄色墙体上,绘着超大个头的锦鲤,活灵活现。咸鱼手工,闲鱼夜市,锦鲤集市,鱼奶冻、鱼灯笼、阴阳鱼,带鱼的店招牌不时出现。
那会儿,晚霞照在这座450多年历史的古城。古朴曲折的小巷旁,栋栋赣南特色民居,黄墙灰瓦,高低错落,悬山式屋顶,瓦檐突出,透着浓厚古意。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止了,游人举着鱼龙灯,三三两两,神采盎然地走过。他们和我,是锦鲤,闲鱼,抑或是期待翻身的咸鱼?刹那间,我有点恍惚。
一家店铺内,年轻小伙正在认真组装鱼龙灯,他热情介绍说:这儿地形像鱼,要打造“双鱼”主题文化,古城内正举办鱼龙舞文化节。你可以四处看看,找自己喜欢的锦鲤、闲鱼。
天色变得暗灰,华灯绽放,街巷内的鱼龙灯流光溢彩,感觉处处都是锦鲤。我继续做一条鱼,没有目的,闲散地游逛。
走着,似乎闻到了缕缕莲花的清香。
鱼戏莲叶间。有鱼,必定有莲。想到我入住的民宿客栈,建在莲塘之中,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风荷举”。客栈内处处都是莲花元素,古色花瓶养一茎荷花,插两三根干枯的莲蓬,风姿优雅别致,处处自成小景。
这座客家古城,确实因莲、因莲塘而生。在廖氏宗祠前,我看到不少文字,介绍古城与莲塘的渊源。古城原来叫莲塘古城,因为这里曾经有九口池塘,种满了莲花。廖氏在此地的开基始祖法明公,明朝在此地堪舆建城的官吏,都因莲塘而来。据说,从高处看,古城也像开在青山绿水间的一朵莲花。
莲花和古城,已经融合而生。“半城莲花半城塘,半城古街半城墙。半城佛道半城儒,半城文化半城香。”莲叶田田,莲花高洁。一条鱼,能够栖息在这座古城、这片莲塘,未尝不是幸事。
是夜,我便和莲塘的鱼儿一样,枕着蛙声,闻着莲香,沉沉入眠。
次日早起,出乎意料遇到大雾。莲塘内,小舟自横,鹅鸭戏水,鱼蟹浅行。远望去,古城内一片苍茫,只有莲塘边上的迎阳门,更显古朴凝重。城门外,几位客家老伯,正在闲坐话家常。我凑上前去,打探关于这座古城更多的信息。
有位老伯说:东城门门洞里,镶嵌着个“石窟笼”,以前是专门焚烧纸张的炉子,上面刻着“敬惜字纸”四个字,教导人们崇尚文字,不胡乱踩踏纸张。西边有个老宅子,存有乾隆年间定南籍进士钟一诚题写的牌匾,“锄经种字”,说明客家人注重耕读传家,耕读合一。
通过客家老伯的介绍,我感受到,这座400多年的客家古城,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绝,或许正是因为有莲的气节,有敬惜字纸、耕读传家的好学和务实精神。
我还得知,这儿虽然叫作客家古城,其实是莲塘村。大约100年前,定南县治从这里迁走,这儿就成了个小村落。借助古城开发,莲塘古村再次焕发光彩。这个古村不但形状像鱼,连轨迹都有点像鱼——要翻身变为锦鲤了。
这座定南客家古城居于赣粤边界,也被宣传为“深圳北苑”“湾区后街”。在深圳等大都市里打拼的人们,或许可以择机到古城来,寻半日闲情,做一回闲鱼,没准就能摇身变为锦鲤。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