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岭社区深耕“街区制”改革,智造绿意街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闵莉 练双慧 文/图
2024-07-08 18:50
收录于专题:专题 | 创享东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木棉岭社区构建了党建引领、“社区+市容巡查+环卫+物业+执法”五方联动、志愿队伍助力的市容环境综合治理队伍,不断加强各职能部门联动,确保辖区内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治理无死角,为城市管理的高效高质运行和市容环境品质的持续提升提供持续动能

“请您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指定停车区域,不要随意停放在消防通道、绿化带等公共区域......”盘旋在道路上空的无人机通过“高空喊话”,对居民停放非机动车、骑行佩戴头盔等行为进行文明劝导,这是近期发生在罗湖区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的新鲜事。

社区工作人员闵莉告诉记者,依托智慧社区管控中心,街区员利用视频AI识别系统和无人机,可以通过传输回来的实时信号查看社区整体情况。辖区内是否存在垃圾暴露、非机动车违停问题,是否存在乱摆放、遛狗不牵绳等情况,采集到的相关数据都能通过即时智能分析和处理,成为他们实时监测乃至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有力支撑。

通过科技赋能,基层治理进一步向“精管善治”转变,这是“街区制”改革给社区带来诸多变化之一。

东晓街道紧跟罗湖区对“街区制”模式的推动部署步伐,于今年5月全面推行“街区制”城市管理改革。依托“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市容环境基层治理体系,木棉岭社区构建了党建引领、“社区+市容巡查+环卫+物业+执法”五方联动、志愿队伍助力的市容环境综合治理队伍,不断加强各职能部门联动,确保辖区内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治理无死角,为城市管理的高效高质运行和市容环境品质的持续提升提供持续动能。

分区整治,智管联合。目前,木棉岭社区现将辖区内四条未移交的市政道路、两个小区、工地卡口等分为五个区域,由街区员20余人、市容巡查队2人,环卫4人,物业10余人,志愿者6人组成整治队伍分区域负责,定期对责任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停车秩序、垃圾堆放等开展巡查,同时组建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的联络群,发现问题迅速反馈,把责任落实到“最后一人”。

部门协同,激活城市管理新动能。“街区员”与“网格员”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联络机制,构建问题发现、反馈、解决的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的“精网细格”管理体系,共治市容环境难题。在此机制下,街区长与社区志愿者队伍利用每天上班前半小时巡查小区、垃圾区等点位的情况;下午则由网格长带网格员按“九看”清单进行自查。

“能够作为‘文明劝导队’的一员参与到‘街区制’改革中,为社区和居民群众出一份力,心中有责任推动着我们,心里更有成就感了。”张华妹说。作为文明劝导队队长的张华妹每日分时段带领六人志愿者队,在学校和幼儿园引导电动车规范停放,这是社区联动街道建立定期专项整治行动机制的行动之一。

“看到街区员和志愿者们每天在此值守,为家长和孩子营造安全有序的上下学环境,我们身为社区居民感觉很有安全。”家长余女士说。

此外,设立“电动车整治日”与“工地卡口整治日”,分别针对放学时段乱停与泥头车污染问题采取专项行动,并有效劝导市政违规摆卖。截至2024年7月,社区共出动志愿者、执法人员770余人次。

据了解,全面实行“街区制”城市管理模式以来,木棉岭社区各类事件处置办结率大幅提升,截至6月底,事件处置办结率达到98.5%。罗湖区第二季度社区指数综合测评中,木棉岭社区总测评分在全区80个社区中位列第5。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闵莉 练双慧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