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楼宇在一座边陲小镇拔地而起,勾勒出城市蓬勃发展的天际线,曾经的滩涂筑起海岸线上的“生态长城”,千万个追梦人开拓创新,无数个异想天开在这片热土上生根结果,写下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10月2日20:0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推出大型季播节目《城市风华录》深圳篇。本期节目由总台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孟湛东,与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诸大建、演员王鸥一同组成“风华团”,节目将镜头对准城市肌理,从科技创新、智慧城市、文化建设、绿色生态、民生幸福等多维度,深入讲述深圳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抓住机遇,打造奇迹之城。
“黑科技”持续刷新体验
打开“未来之城”的无限想象
创新是深圳的特点、特质和品牌。“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创造力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来深圳,首先要看它的创新。”撒贝宁分享了他印象中的深圳。
节目直奔“火”出圈的深圳“机器人谷”。这条长约10公里的狭长谷地,聚集了优必选、越疆等200余家机器人领域的头部新锐企业,毗邻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等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深圳产学研深度一体化的重要代表。
在这里,拥有22种表情的双足机器人、可以在水下300米作业的海洋机器人、人车双形态机器人、“打工能力MAX”的工业机器人……“风华团”深度体验深圳智造,打开关于“未来之城”的无限想象。
说到深圳的机器人,必到打卡地就是融入“租赁”与“个性化订制”的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步入其中,消费者可以近距离体验脉氧机器人、咖啡机器人、机器狗、外骨骼机器人等各类产品,仿佛置身热闹的机器人大卖场,科技赋能生产生活更加具象化。
这既是深圳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沿途下蛋”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也是深圳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4日,深圳集聚机器人企业数量达65291家,领跑全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不久前,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上榜,数量全国第一。
让城市更“聪明”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科技持续进化的同时,深圳致力于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为市民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的服务。
近年来,深圳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4年,深圳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该奖项全球每年只有一个城市可以获奖。
轨道交通建设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之眼”岗厦北超级枢纽站设置了25个采光天井,大量阳光引入站内,打破了地下空间的沉闷感。轨行区大规模运用玻璃罩棚,将列车穿行全景展现,极具设计感。
当前,岗厦北地铁站已然成为游客来深的网红“打卡点”,“风华团”在这里探索智慧车站藏在细节里的巧思。智慧车厢里,横向座椅、无线充电位让市民舒适出行,车厢显示屏上的客流量信息、电梯位置等,将科技服务生活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在公路交通上,深圳通过设置“潮汐车道”,有效缓解了部分路段早晚高峰拥堵情况;在车流量较大的深南香梅路口,深圳设置全国首个“反转通行”交通组织,整体通行效率提升了14.3%;气象灾害的防御上,深圳充分利用大数据“让预警、预防跑在灾害前面”。
向历史深处探寻
在书香里感受文化深圳
走进一座城,了解一座城,文化溯源不可或缺。
始建于晋朝的南头古城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深港历史文化之根”。如今,蕴藏其中的城市精神谱系被再度唤醒。步入其中,历史厚重感与创意街区擦出新的“化学反应”,千年古城已化身深圳文化潮流打卡地。
近年来,深圳推动建设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不少文化场馆逐渐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节目中,撒贝宁前往深圳图书馆北馆,在书香里打开“爱阅之城”。深圳图书馆北馆设计藏书量为800万册,设有18个特色阅读空间,3000多个阅览座位。2006年以来,深圳图书馆中心馆和北馆累计流通总人次达6304万人次。
从经济深圳转向文化深圳,深圳以阅读为重要抓手。近日,全球最大实体书城“湾区之眼”,正式开放营业,深圳全民阅读空间建设迎来新的里程碑。
近10万种、超30万册精选好书汇聚一处,“湾区之眼”充分践行“阅读权是市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这一原则,将书城模式与图书馆系统打通,实现“新书不用买,扫码就能借”。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是“书店之都”“千馆之城”,数量众多、风格显著的阅读空间作为城市文明的精神招牌,在街巷间,和着书香展现城市风采,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
沉浸式打卡千园之城
感受“公园20分钟效应”
沿着海岸线骑行,在公园里露营、观海、听鸟,是深圳人恢复能量值的共同选择。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这座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1320个公园星罗棋布。其中,出了地铁就是海,深圳湾公园年均客流量超1200万,稳居深圳公园“顶流”。
“风华团”在深圳湾公园,走进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观赏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红树林。
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常被誉为“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
深圳曾把滨海大道改线北迁200米,将滩涂还给鱼虾、候鸟、红树林,建成红树林生态公园,这里也成为市民接触滨海湿地、感受潮汐变化的自然学堂。
近年来,通过实施“山海连城”、“生态筑城”等行动计划,深圳全市公园布局的均衡性和可达性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蓝绿为底、疏密有致、山海连城、四季有花”的城市风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圳用实践证明,超大型城市发展答卷上,能同时写下生态保护、产业升级、诗意栖居三重答案。
来了就是深圳人
幸福感藏在城市这些细节里
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其拥有多少座地标,而在于它为每一个平凡个体提供了多少追求幸福的可能。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奇迹花园”共建花园占地500平方米,由居民利用小区空地改造而成,127种植物在此安家,孩子、大人都能在这里放松身心,“风华团”与小区居民一同参与绿植补种。
“奇迹花园”是深圳打造共建花园的一个缩影。正如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诸大建所言,“人民城市是一个大口号,一定要下沉到最基本的细胞,沉到泥土里。”
2019年,深圳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动员社会组织专业力量以及社区居民,在城市“缝隙”中建花园。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共建花园583个,一个个绿意盎然的休闲空间装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承载着普通人生活中的小确幸。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的含金量何以连年攀升?节目将镜头对准的青年驿站里的大学毕业生。
“风华团”前往龙岗CC街区就业驿站,与初来深圳找工作的大学生交流。干净温馨的房间里,家电一应俱全,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拎包入住”,开启一段逐梦之旅。
“先住下,慢慢闯”。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深圳连续12年为各地高校毕业生来深找工作,提供免费住宿福利。今年,暖心政策再加码,免费住宿天数延长至15天。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也是港澳青年北上求职创业的首选地。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深港合作的“桥头堡”,由前海管理局、香港青年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三方共同发起成立的前海梦工厂,科创企业林立,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风华团”乘坐园区内的自动驾驶公交,了解港人港青逐梦圆梦的故事,领略这片青创高地的无限魅力。“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在这里,处处彰显着深圳服务企业、礼遇人才的诚意与力度。
同样承担着先行先试角色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集聚科技企业440余家,1.5万余名科研人员,成为大湾区“创新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一批重大创新制度的推动下,与科研相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要素跨境流动通畅,为深港科创引擎注入了澎湃动能。
镜头定格,每一帧画面都照映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风华。与科技探未来、与历史聊沉淀、与人民谈幸福,全国观众一起跟随“风华团”的脚步,走进深圳的故事。
记者 / 李婷
排版 / 李婷 徐子鋆
审校 / 靳阳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