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社推出扶霞新作《君幸食》:一个外来者笔下的中餐至味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2024-05-24 09: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汇集作者三十年来对中餐历史和实地的研究。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英国畅销美食作家、多项写作大奖获得者扶霞·邓洛普的新作《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该书汇集了作者三十年来对中餐历史和实地的研究,堪称是对中国饮食的最高致敬。

多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无论是稻米与大豆的重要渊源、舶来原料的美味诱惑还是佛教素食的悠久历史,你都能在扶霞的观察中读到中餐传统的独有智慧,回应时代的提问和挑战。新鲜出炉的《君幸食》一书,“君幸食”一词来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扶霞在英文原版的扉页上选用这三个字,一则同书名Invitation to a Banquet完美贴合,二则足见其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极为推崇。

《君幸食》每一章都在考察一道经典菜肴,从麻婆豆腐到东坡肉,从虾籽柚皮到刀削面,扶霞从特定食材或烹饪方式出发,以敏锐的观察者、热情的“局外人”身份追溯中国美食的历史变迁、地区差异及发展历程。不同于扶霞前两部“译文纪实”系列作品《鱼翅与花椒》和《寻味东西》的是,这本《君幸食》在沿袭其风趣轻松的写作风格之外,还包含大量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正如陈晓卿为本书所写的推荐语中提到的,“给中国传统烹饪智慧找到全球性参照和现代性诠释,眼界开阔、考据精深”。

《君幸食》第一章(“开宴序”)以扶霞儿时最熟悉、英国的中餐外卖店必备菜肴“糖醋肉球”开篇,讲述自己同中餐由来已久的缘分及西方人对中餐根深蒂固的偏见。最后一章又以在美国盛极一时的杂碎收尾,强调中国菜在全世界最受欢迎同时又最不被了解的矛盾处境,呼吁人们关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国风味,赞美“中餐的工艺、理念、乐趣、智慧巧思和对养生的关注,都值得被奉为全球文化和文明的瑰宝”。二者之间的二十八章分为“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四大部分,二十八道菜肴依次登场,恰似 “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扶霞在书中称,中餐“是艺术、是工艺、是魔法;是厨师刀下霜雪般飘落的鱼片、是升腾的锅气中舞动的肉丝、是在蒸笼中膨胀的小米/大米粒、是酱缸酒罐中训练有素的微生物大军、是小小厨房中百味的幻化、是原材料的七十二变。从鸭舌到柚子皮,万事万物都能变成食物,给人们带去愉悦”。中餐“是人类智慧的一大结晶”。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