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8岁的王殿甫接任赛格集团董事长。王殿甫(1935-)辽宁人,1979年曾任北京广播器材厂(中国最大广播器材厂)厂长。他上任的当天就到电子配套市场考察。尽管他早就知道电子配套市场生意很好,但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只见市场内人潮涌动,难以插足,拥挤的柜台前顾客摩肩接踵,谈生意的双方喜色满面,看样子生意成交。
生意如此火爆,不扩大营业面积太可惜啦!于是王殿甫决策:先是将公司机关搬迁他处,把赛格大厦7层楼房整个辟为配套市场;后来又在旁边修建了一栋小楼也用作配套市场。但仍然杯水车薪、远远解决不了问题,请求到配套市场租柜台的申请书摞得几米高。他感觉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于是1996年做出了自己一生最大胆的一个决策:拆掉赛格大厦,兴建赛格广场大厦。这栋大楼高355米,为福田区第一,全市高度排名仅次于地王大厦。建这样高的摩天大楼当然需要花费几年时间。直到2000年赛格广场大厦竣工,电子配套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了5万平,是以前的4倍,成为全国此类专业市场的领头羊。
但是在兴建赛格广场大厦、电子配套市场歇业的几年时间里,华强北路西边的华强集团乘势而上,把几栋厂房大楼用连廊连接起来,也兴办起另一个巨无霸式的电子配套市场。1998年7月,营业面积达到3.88万平米的华强电子世界开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厂商1000多家。后来经过扩容,入驻的商户增加到3000多家。在赛格广场建设的几年间,华强电子市场不但填补了市场空白,而且后来者居上、足以匹敌赛格的电子配套市场。
华强电子世界。图源:视觉中国
华强厂房里原来的电子工厂去哪里了?有的搬迁到特区外,有的搬到了东莞塘厦,让塘厦成为新的电子生产重镇。以前香港的电子技术向深圳转移,十多年后深圳的电子技术又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再后来华强集团又建起了几十层高的华强广场酒店,与赛格广场大厦隔马路遥相呼应。华强集团由此开始了从工业制造业向商业服务业的转型。
两家龙头企业带头,万家中小企业跟风,整个华强北路上的工厂车间有一半变成了电子交易市场。1997年1月,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先后开业。1999年后,中电信息时代广场、远望数码商城、太平洋监控通讯市场、都会电子城、新亚洲电子城等也相继开业。到2007年底,深圳电子市场(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已达到35家,经营面积达到了近80万平方米。
从此以后,华强北作为全国电子元器件配套市场,成为全国的龙头老大,年营业额高达600亿元,平均日人流量达到50万人次。华强北电子市场占了全国市场容量的50%。这片商业区仅占地1.45平方公里,拥有1.6万个登记企业、3万多家商户和15万从业人员,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
2008年,在中国电子商会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华强北街脱颖而出,战胜中关村等对手,被评为“中国电子第一街”。与此同时,福田区政府组织几家公司联合成立专门机构,开始编制“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2007年10月12日指数平台正式对外发布电子市场的价格指数,从此中国的电子市场有了行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华强北对全球电子市场开始产生影响。华强北电子配套市场的发展是深圳电子业起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华强北小区由最初的上步工业区华丽转身变成了电子一条街。这个过程很像蝴蝶的生长过程:先是毛毛虫,后来吐丝作茧,再后来破茧而出,变成了美丽的彩蝶在天空中飞舞。
编辑 郑艳艳 审校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