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深圳科技创新密码(13)| 老军工企业创办华强公司

段亚兵
2024-05-15 13:59
收录于专题:深圳科技创新密码
摘要

一路之隔的东边是赛格公司的许多厂房。这是华强北路上最著名的两家公司,说华强北的繁荣是从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开始的,此言不虚。

1979年9月,广东省政府决定将地处粤北山区的红权电器厂、先锋机械厂和东方红机械厂等三家电子军工企业迁往深圳,既解决老军工厂在偏僻的大山深处经营困难的问题,又可以为新生的深圳特区增加一支实力雄厚的工业队伍。三个老军工厂合并成为一家公司,起名为深圳华强电子工业公司。市政府为公司划拨土地15万平方米。厂区里的道路起名为“华强路”,名字来自华强公司。此地块横跨深南中路两边,南边地块小,被规划成宿舍区;北边地块大,被规划成工厂区,这就是“华强北”的由来。后来此街区转型成为威震全球的商业街。

省政府非常重视这家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特派省电子局副局长刘忠山出任华强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刘忠山我没有机会见面,但为写作《深圳财富传奇·占领华强北》一书,2011年我采访了华强公司的老领导安山和殷登辰。安山,河北唐山人,南下干部,是华强公司的第二任领导;殷登辰是华强前身红权厂老厂长,接任华强公司第三任领导。我采访两位老同志,听他们讲述当年华强公司艰难的创业故事。奇怪的是,两人的记忆中好像没有留下什么艰难苦涩的情绪,倒是他们流露出来的创业成功的喜悦深深地感染了我。听他们讲述的故事,仿佛当年的艰苦并不是真苦,而很有一些苦中有甜、苦中作乐的意思。他们的强烈事业心和乐观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片来源: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其实华强公司的创业道路走得十分艰难。通过最初的来料加工过程,一边学习新型电子产品的先进生产技术,一边摸索市场营销方式。后来想方设法凑了一些资金,盖起了几栋简易厂房。用竹子、木材、牛毛毡一类材料搭建的厂房,编号为木1、木2……;用钢材建筑的厂房,编号为钢1、钢2……

尽管只是一些简易厂房,但在当时荒原一片、荆棘丛生的深圳,已经显得颇有实力。结果引来日本三洋公司与华强商谈合作,1984年成立了华强三洋合资公司。公司引进日本先进的生产线,从装配生产华强三洋收录机起步,积累了经验后,品种扩大到收音机、收录机、录像机、彩电、磁头等,产品越来越高档,技术越来越复杂。华强公司不断升级转型、知名度越来越高。

华强公司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积累起一些资金就用来盖楼。公司先后建起了11栋厂房,在华强北路西侧一字排开,颇具气势。厂房里办起了多家合资企业,生产出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1986年华强三洋达到年产150万台彩电、200万台收录机、15万台录像机的生产能力,产品多一半外销。华强三洋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全国十大外商投资高出口创汇企业”等称号。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叶,组装彩电与收录机的利润越来越低,逼得华强电子公司开始产品升级。1993年成立深圳三洋华强激光电子有限公司,引进用于收录机与录像机的激光头生产技术。三年后激光头生产量达到1015万只,占到了全球市场总额的10%。1995年开始生产高能电池、微型马达、软盘驱动器等,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1996年成立华强三洋技术设计有限公司,双方的合作由产品生产发展到产品的开发设计,公司的研发机构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一路之隔的东边是赛格公司的许多厂房。这是华强北路上最著名的两家公司,说华强北的繁荣是从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开始的,此言不虚。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