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深圳科技创新密码(12)| 电子工业部建立桥头堡

段亚兵
2024-05-17 09:41
收录于专题:深圳科技创新密码
摘要

电子部在深圳创办了一系列电子企业。

电子部在深圳创办了一系列电子企业。其系列投资计划的制订,是从梁湘与刘寅(电子工业部常务副部长)一次见面开始的。刘寅(1910-1985),江西安义人。他最早是在国民党军队里学习无线电技术的。1930年他参加红军,参与红军第一部电台的组建工作。刘寅是解放军通讯事业和国家电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1981年初,已到古稀之年的刘寅副部长到香港考察电子工业,回程路过深圳时约见新上任的市长梁湘。梁湘正好也在考虑深圳工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两人见面、长时间深入探讨在特区发展电子工业的大计。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许多问题上所见略同、一拍即合。会谈中,梁湘同意划出30万平方米土地兴建电子工业区;同时委托电子工业部帮助深圳搞电子工业发展规划,刘寅欣然答应。业内人士认为,深圳电子工业的发展就是从两位领导商谈、做出以上两个决定开的头。

对梁湘而言,会谈让他增强了发展深圳电子工业的信心,形成了明晰的思路。因此,在制订《发展大纲》时明确写上“发展电子工业为重点”。1983年7月,梁湘正式邀请电子工业部组织50多人的工作队伍,由电子部办公厅主任马福元任组长,来深圳参加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工作,开始为深圳电子工业的发展绘制蓝图。

实际上,电子工业部酝酿将深圳作为一个重要电子产业基地最初想法的时间还要早一些。1980年3月四机部(电子工业部的前身)曾在广州三元里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做出了利用深圳“出口加工区”特殊政策,兴办一个大型电子产品出口基地的决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深圳分部,还批准兴建深圳特区第一栋20层高层大楼——深圳电子大厦。

▲1982年落成的电子大厦 图片来源:深圳关爱协会

刘寅选中广州750工厂的代理厂长兼总工程师周志荣出任总经理。周志荣到深圳艰苦创业,工作很快做出成绩。但后来因为合作方的港商在进出口货物中夹带了收录机散件,引起一起涉嫌走私案而被判刑。此事件经《人民日报》报道后产生轰动影响。笔者在写作《深圳财富传奇·占领华强北》一书时采访周志荣,并在书中详细记述了此事件的始末。笔者十分同情周志荣,感觉这是在改革开放前期由于经营没经验、法制不健全特殊背景下出现的一桩奇案,其对周志荣前途的打击令人扼腕。

在更早时的1979年12月,四机部已经在深圳投资,创办深圳爱华电子有限公司、并建起了爱华大厦。该公司是最早进入深圳的大型国有企业。公司的员工队伍来自四机部的老军工企业广州750厂。爱华公司成立后,从来料加工业务开始做起,装配彩电、电脑、程控交换机等产品。在来料加工过程中一边学习新电子技术与工艺,一边熟悉国际市场行情。后来虽然几经挫折,但终究坚持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到1982年底,中央一些部委在深圳创办的电子企业已多达40多家。在深南中路与华强北街一带,电子公司名字中带有“中”“华”字的特别多。比如说“中航技”“中电”“爱华”“京华”“振华”“华强”“华发”等等。这些企业多数为央企、国企,或者是与外商合资合作的企业。单从这些名字,就能感觉得到当时的深圳,弥漫着强烈的盼望中华复兴的爱国热情,和迸发着希望中国企业能够早日崛起的创业激情。

为了让在深圳的众多央企拧成一股劲儿,也便于对央企加强统一管理,电子工业部开始考虑在深圳建立分支机构。1984年1月电子工业部驻深圳办事处成立。这是电子工业部派出的全权代表机构,既代表部管理部属企业、合资企业与内联企业;又协调办理各省的有关事务,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当时的深圳办事处有“小电子部”的美誉。这是深圳电子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自此,电子工业部真正将深圳当做了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桥头堡和产业基地。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