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不要局限了自己,你在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可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得知自己入围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时,梁嘉伟很是坦然。
梁嘉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访者供图
4月29日,梁嘉伟在北京领取了这一奖章。他是本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工、职业教育领域唯一获奖个人。
少年脸上意气风发。昂首的身姿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是技校生用实力打破偏见,最终破茧成蝶,由内向外散发出的自信。
梁嘉伟是中山培育的万千技能学子的集中缩影。这些技能学子广泛活跃在中山各行各业,矢志服务“制造业当家”,潜心助力“百千万工程”,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中,与这座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大放异彩。
目前,中山已形成“1+3”办学体系(1所公办技师学院和3所民办技工院校),4所技工院校的在校生共20327人,每年培育毕业生约5000人,近三年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在中山本地就业超过92%,对口就业率平均超过80%,累计培育产业工人超10万人,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技能人才动能。
技校生“摇身一变”成为大国工匠
2009年,梁嘉伟入读中山市技师学院。
不甘落于人后的他,入校后便一头扎进学习当中,刻苦钻研技能。
历经8年系统学习和训练后,他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并成功斩获金牌,实现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信息通信领域金牌“零”的突破,并打破多项世界纪录。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通讯员供图
斐然成绩背后,是梁嘉伟脚踏实地的努力。
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时,梁嘉伟23岁。他一个人坐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天津的国家队训练基地。到基地后,为了突破瓶颈,他每天坚持持续训练十几个小时。
最令他痛苦的一项训练是光纤熔接训练。这项训练需要把两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透明玻璃纤维熔接在一起。
一不小心,就会把断纤、裸纤扎进手里。
这时,他只能打开手机闪光灯,在窗户边利用阳光,不断在手上寻找断了的光纤,再找出镊子刺破外皮,一层一层地慢慢挑,慢慢找,弄到双眼含泪发红。
玻璃纤维并不是附着在皮肤表面,是会扎进肉里,很不好找。找不到也是常有的事,这让梁嘉伟每次拧毛巾、拧螺丝刀时,都能感受到撕心裂肺的刺痛。但训练还要继续,他就找来电工胶布和纸巾,厚厚地把伤口绑住,再戴上劳保手套,继续忍泪训练。
有多痛,旁人难以想象。
梁嘉伟说,接打电话时,手都会不自觉颤抖。
虽也有过动摇,但他一想到自己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就会获得强大动力。
2009年,梁嘉伟入读中山市技师学院。如今他已成为该校教师。通讯员供图
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质量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梁嘉伟便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了“十指熔纤法”等多种创新技巧,先后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
为了做到“以万变应多变,以不变应万变”,梁嘉伟通过成千上万次的技术分析与训练,将操作手法转化为肌肉记忆,最终将熔纤准确率从99%提升到99.99%,实现了100倍的跨越式提升,确保每次光纤熔接损耗都在0.01以下,每个手法动作零失误。
这种技术能在30分钟内抢修光纤超过90芯。彼时,世界大赛的满分标准是60芯。
梁嘉伟正在教授学生。通讯员供图
回到中山后,梁嘉伟以传道为己任,成为了中山市技师学院的技能竞赛教练,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国家培养青年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同时,他用一身技术反哺城市发展,在通信领域发挥光热。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合作,成立中山市青年突击队,协助解决“全光网”乡村新基建技术难题,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
如今,中山城乡“三线”整治效果明显,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这就是我要实现的人生价值。”梁嘉伟说。
技校生也能成为企业“座上宾”
技校生毕业能干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是:进工厂“打螺丝”。甚至社会上还充斥着一些“读书不好,才去上技校”“上技校不就是混日子”“读技校能有什么前途”的言论。
事实上,这些观念不仅片面,甚至还十分狭隘。
在国家大力推动技工教育走深走实的时代下,技工教育不断适应产业发展革变,通过大力实施工学一体化,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技校生在几年后也能一跃成为企业的“座上宾”。
中山青年技能人才参加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竞赛。记者 黄艺杰 摄
目前,中山4家技工院校都已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与316家中大型企业和不少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其中,中山市技师学院构建了“政-校-企”联动的产教联盟,与包括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140家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筹建6个产教联盟。
这也促使很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锁定。
在技工院校课程设置方面,中山鼓励、引导技工院校围绕“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和中山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实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和优化,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
“我们的理念是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中山市技师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学院会根据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及时更新专业及其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成长为市场需要的人才。目前,该学院每年至少为社会输出2000名技能人才。
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也是各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一大方式,构建起赛、训、教一体的良性技能人才“生态系统”。
在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中山市代表队共斩获4金、5银、8铜以及18个优胜奖,成绩分别位列地级市代表队金牌数、奖牌数第一。其中,中山市技师学院获奖数位列地级市同类院校金牌数、奖牌数第一。
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中山市技师学院选手张俊强参加比赛。记者 黄艺杰 摄
目前,中山市技师学院已集聚了一批以魏海翔、梁嘉伟、谢坤等为代表的世界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师资力量和教练团队,不断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同时,中山市技师学院已建成1个世赛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以及3个省级世赛集训基地,现有“全国技术能手”和“广东省技术能手”50人,在世界技能大赛获奖3项4人次。
日前,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在中山市技师学院种下一片“工匠林”,“工匠林”中还矗立着技术能手的事迹展牌。“工匠林”打造既是一片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题景观林,也是中山市技师学院全体教职工和青年学子的思政教育基地,让每位青年学子在“工匠林”中学习到技能成才的第一课,使得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技能人才就业前景广阔、上升渠道畅通
经济发展,说到底实体工业为本。当前,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中山又是一座工业城市,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技校生,在技术工人领域有着广阔的就业机会。
今年年初,中山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无创新,不中山。”
创新靠什么,靠的是人才。
在讲究技术创新的领域和企业,创新更多靠的还是技能人才。
中山青年技能人才参加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竞赛。记者 黄艺杰 摄
纵观中山,一个尖端技能人才,推动一个领域改革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此类技能人才成为企业“技改”的核心力量,推动中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两年,中山政府还拿出5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47.3%,工业技改投资增速53.2%,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让企业的技能人才缺口又大了几分。
2023年年底,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对全市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开展专项用工调查掌握到:全市超10033家企业技工用工需求同比上升85.73%,专业技术人员用工需求同比上升38.72%。
除了企业在各大招聘会上对技能人才亮出丰厚的薪资待遇,市人社局更是“逆向”出发,跨省“抢才”来解企业对技能人才之渴。
一直以来,中山始终坚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市之策、发展之要、活力之源,从人才引进、培育、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不断出台新政策、优化服务,打破技能人才纵向层级限制,推动技能人才在民营企业破格提升,用超常规举措集聚高技能人才,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打造近悦远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同时,中山还将“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计划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至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40%以上。以此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技能提升和产业升级发展相适配。当前中山已累计投入职业技能提升政策资金超5亿元,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68万人次。
除此之外,中山还不断畅通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定等级、评职称、谋福利,务实举措让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享受同等待遇,成为真正受人尊重的人才。
这一点,在梁嘉伟身上得以很好地体现。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一举成名后,行至今日,梁嘉伟已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一类技能大赛全国总冠军、中山市第四层次人才、中山市特聘人才、中山市优秀人才、中山市优秀好员工等荣誉,还获省人社厅同意建设“梁嘉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凭借种种荣誉,梁嘉伟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多种人才礼遇。
当前,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积极抢抓“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的历史机遇,积极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将用人主体、培养主体、评价主体融合发展,为中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目前,全市备案并开展技能评价的企业308家、工种数量高达252个,其中59家企业开发了77个行业企业技能评价规范,填补28个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空白。今年第一季度,中山新增技能人才2.1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78.6万,高技能人才占比35.16%,排名珠三角地级市前列。
编辑 江慎诺 二审 黄凡 三审 向才志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铲屎官们,#携宠出行好物分享#开麦啦! 高铁能携宠,景区也友好,但各位铲屎官的出行装备跟上了吗?快来鹏友圈晒出你的携宠出行好物,无论是塞兜里的免洗脚垫、秒变豪宅的折叠箱,还是防社死的除臭喷雾,安利/避雷统统欢迎!带话题发布动态,一起解锁带毛孩看世界的快乐!晒好物+心得,优质安利直接上榜!
00:05
《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发布,深圳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
00:14
#读特小记者# 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外,竟然有一架直升机嘟嘟嘟嘟地降落🛬到地面。🚁 直升机周围有绿化和灌木。 要知道,直升机通常用于运输、救援、观光等多种用途。 莫非这是用于观光的?真新奇!#读特小记者#
00:35
脱了制服,藏装一样可以驾驭👍💐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