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加·迪亚斯,这个名字一度在物理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他所宣称的“室温超导”发现,曾让全球科学界为之一震,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然而,在科学界不断的质疑声中,这扇门逐渐显露出裂痕。迪亚斯所发表的室温超导研究论文两次被《自然》撤稿,不仅如此,另外两篇论文也遭到刊物的撤回。
近日,《自然》新闻团队援引的一份124页的法庭文件称,罗彻斯特大学一项长达10个月的调查发现,迪亚斯存在伪造实验数据伪造和抄袭等多项不当行为。
图片来源:《自然》文章截图
这项调查由该大学聘请的一个独立科学小组进行,于今年2月8日结束。科学小组审查了针对迪亚斯教授的16项指控,并得出结论,认为在每一项指控中,迪亚斯都很可能犯下了学术不端行为。
迪亚斯是罗切斯特大学的终身教职员工,但校方目前正试图在他的合同于2024~25学年结束前(即2025年8月31日前)解雇他。
迪亚斯并未回应置评请求,但他的律师向《自然》团队提供了诉讼文件。在其中一份文件中,迪亚斯说“在批评和指责声中,我们必须重申我们工作的基础完整性和科学性”。
全面调查前还曾接受三次调查
据《自然》新闻团队最新的报道,罗彻斯特大学向法院提交的文件显示,针对迪亚斯的调查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下称NSF)下令进行的,后者是美国学术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曾在2021年授予迪亚斯79万美元的CAREER基金。不过,NSF监察长办公室拒绝就调查结果或该机构未来的行动发表评论。
去年3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兰加·迪亚斯研究团队宣称,已实现全球科学界追求多年的“室温超导”。然而,约8个月后,《自然》宣布,应论文作者中8名合著者要求,撤回这篇在全球引发轰动的论文,原因是这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篇已发表的论文没有准确反映所研究材料的来源、所使用的实验测定方法和所应用的数据处理依据。
这是迪亚斯团队的室温超导研究论文第二次被《自然》撤稿。同年8月,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因“明显的数据造假”撤回了迪亚斯等人于2021年发表在该刊物上的论文。
罗彻斯特大学此次长达124页的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了迪亚斯在上述三篇被撤回的论文以及另外一篇在《化学通讯》上被撤回的论文中的欺骗行为。在两篇曾发表在《自然》的论文中,迪亚斯先是声称在一种由碳、硫和氢(下称CSH)组成的化合物中发现了室温超导电性(即在环境温度下电阻为零),后又声称在一种由镥和氢(下称LuH) 组成的化合物中发现了室温超导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NSF下令进行的调查并不是罗彻斯特大学首次对迪亚斯实验室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
2021年~2022年期间,该校对迪亚斯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CSH化合物室温超导论文进行了三次初步“调查”。第一次初步调查是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凝聚态理论家豪尔赫·赫希(Jorge Hirsch)向罗切斯特大学提出投诉后启动的。校方询问了三位未具名的内部审查员,迪亚斯则联系了一位外部审查员来审查赫希的投诉。调查报告的信息显示,该外部审查员是伊利诺伊州莱蒙特市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马杜里·索马亚祖鲁(Somayazulu)。
图片来源:调查报告
赫希教授的投诉称,迪亚斯论文中的磁感应强度数据存在问题,而这些数据是迪亚斯称CSH是室温超导体的关键证据。调查组于2022年1月19日得出结论,认为“没有可信的证据证明需要进一步调查”。
第二次调查是由超导研究期刊《Physica C》的主编德克·范德马雷尔(Dirk van der Marel)发起的。2022 年1月20 日,也就是第一次调查结束后的第二天,范德马雷尔向罗切斯特大学发出了对CSH化合物超导数据的担忧。同年4月6日,另一位审稿人接手此案,并判断无需进行正式调查。根据报告中谈及的身份信息,第二位审查员可能是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物理学家罗素·海姆利(Russell Hemley)。尽管审稿人并不支持进行调查,但他们表示该论文“遗漏了细节,似乎具有误导性”。他们建议进行勘误(但并没有)。
罗切斯特大学的调查指出,索马亚祖鲁和海姆利这两名审稿人与迪亚斯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包括2021年关于CSH室温超导性质研究的论文。而罗切斯特大学的学术不端行为政策规定,“任何个人如果存在未解决的个人、专业或经济利益冲突……不得参与调查程序”。
阿贡的一位发言人否认索马亚祖鲁是调查的审稿人,但当被问及为什么调查的脚注中提到“索马亚祖鲁的报告_审查国家科学基金2020(CSH)论文”时,他没有回答。海姆利没有澄清他是否是调查审稿人。
《自然》团队利用独立审稿人对CSH室温超导论文进行了独立调查,其中两名审稿人发现了迪亚斯论文中磁化率数据可能是捏造的证据。当《自然》表示将撤回迪亚斯的CSH论文,并回应赫希的另一项投诉时,罗彻斯特大学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尽管可以查阅《自然》杂志的调查结果,但负责这次调查的唯一审稿人,即第二次调查的匿名审稿人,于2022年10月19日得出结论:数据中的任何怪异之处都可归因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因此无需进行调查。
调查细节曝光:各种数据分析、采访十余人、超50次讨论
可以说,此前的三次调查都是无果而终。此次提到的全面调查最终是在NSF的指令下被迫展开的。
佛罗里达大学的物理学家詹姆斯·哈姆林(James Hamlin)向NSF提交了对迪亚斯工作的担忧。根据NSF 2023年3月16日致罗切斯特大学时任负责研究的临时副校长斯蒂芬·杜赫斯特的一封信,这些问题包括“不能归因于数据处理的数据差异”。
几周内,杜赫斯特就召集了一个由外校三名物理学家组成的委员会,“以确保这项调查是可信的”,这三人分别是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马里乌斯·米洛特(Marius Millot)和彼得·塞利耶(Peter Celliers),以及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马库斯·克努德森(Marcus Knudson)。
调查委员会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各种记录,包括计算机硬盘、电子邮件和笔记本上的数据。他们还采访了与此案有关的10 个人,包括迪亚斯和他以前的一些学生,并至少开会讨论了50次。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人员证实了范德马雷尔、赫希和哈姆林此前的分析——他们都发现了明显的证据,证明迪亚斯在CSH论文中捏造了磁感应强度数据。
据调查报告,迪亚斯首先编造了CSH数据并将其发表,更恶劣的是,当数据来源受到审查时,迪亚斯和他的合作者、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物理学家阿什坎·萨拉马特(Ashkan Salamat)还公布了一组捏造的原始数据。
当原始数据与发布数据之间的差异受到越来越多质疑时,迪亚斯做了一个解释——他称对发布的数据使用了一种精心设计的数据处理方法。调查委员会写道,这提供了“一层似是而非的外衣,将批评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其方法上”,而不是原始数据上。
其实,如果迪亚斯能提供真实的原始数据,即直接从测量仪器获取的数据,并包含时间戳等细节,他本可以消除许多指控。迪亚斯在回应调查结果时也写道:“某些原始数据文件的缺失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也不意味着我有任何不当行为。”
然而,尽管他多次承诺提供原始数据,但从未这样做过。
Ranga Dias论文中提取的两个不同电阻图之间的相似性。图片来源:《自然》
调查委员会认定:“迪亚斯不可信”
调查发现,在一些情况下,迪亚斯还在数据来源的信息方面对团队成员和合作者进行误导。调查人员在采访中发现,迪亚斯告诉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合作伙伴,测量是在罗切斯特大学进行的,然而,在与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交流时却称测量是在UCLA进行的。
2023年12月22日,调查委员会向迪亚斯发送了一份报告草稿。在长达124页的文件中,迪亚斯给了两部分答复,他在其中抨击了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诚信问题。迪亚斯称,调查人员的方法显示出“有时可以在阴谋论领域看到的特征”,而且“缺乏强有力的逻辑基础”。
迪亚斯还称,萨拉马特说服迪亚斯以前的学生反对他,因为他们致信《自然》,要求撤回LuH室温超导的论文。但事实恰恰相反:《自然》的团队此前曾报道,是他的学生们向《自然》杂志发送了这封信。
迪亚斯在回应中并未提供委员会要求的原始数据。在最终报告中,调查人员回应了迪亚斯的指责,称“引用‘巴洛克式’的解释来说明并因此证明这些数据的遗漏是合理的,并不能改变调查委员会的推理或结论”。
最终,调查委员会认为,罗切斯特大学的学生和迪萨纳亚克(Dissanayake)不是罪魁祸首,而是受害者。委员会无法获得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的资源来为包括萨拉马特在内的这些研究人员洗脱罪名,但委员会认为这些人也受到了欺骗,且未发现“实质性的不当行为证据”。
调查报告总结了多年来的指控和分析,系统地记录了迪亚斯如何故意误导他的合著者、期刊编辑和科学界。调查小组认为,在针对迪亚斯的16项指控中,他都很可能犯下了学术不端行为。罗彻斯特大学发言人称调查是“一个公正而彻底的过程”,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因此,调查人员建议终止迪亚斯的任教资格或从事公共或私人资助的研究。他们还补充说:“本次调查中发现的证据表明,迪亚斯不可信(Dias cannot be trusted)”。
对于《自然》在置评请求,迪亚斯并未回应,但他的律师向《自然》团队提供了诉讼文件。在其中一份文件中,迪亚斯说“在批评和指责声中,我们必须重申我们工作的基础完整性和科学性”。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
读特热榜
1“风王”即将“登基”?秋台风来了个“双连击”,深圳周末下雨“魔咒”又被激活了!
2娃放假,我上班?“春秋假”刷屏,这届家长喜忧参半
3千元“喝茶费”换虚假停车位?@深圳车主,你找的“停车位代办”可能是骗局丨有料
4极克雷达|iPhone17“最强对手”?搭载“妙享背屏”,小米17全系列更多剧透→
5迪卡侬回应“处女地”广告文案引争议,已撤除
6湖南一高校辅导员被曝诈骗上百人超700万元,多名受害者发声,警方回应→
7深圳“限外”政策调整!
8数字能源革命浪潮下 9月18日全球目光聚焦深圳会展中心
9深圳市解除分区雷雨大风黄色、分区暴雨黄色、全市雷电预警信号 | 持续关注
10读特热评 | 女乘客卧铺打伞,隐私需求不能被无视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