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变绿洲!喀什用“生活污水”灌溉出“候鸟乐园”,珍稀鸟种纷纷来做客
深圳报业集团特派喀什记者 李晶川
03-21 19:59

在2024年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到来之际,由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协调推动、喀什市林业局牵头,阿拉善SEE丝路项目中心、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深圳晚报社、深圳大学海洋与生命科学学院、喀什深圳商会和新疆博大自然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喀什市首次鸟类本底调查项目——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2023—2024年秋冬季鸟类本底调查结果正式发布。

据悉,本次调查工作自2023年9月1日开始,至2024年1月31日结束,涵盖了当地秋季候鸟迁飞季和越冬季,共记录到包括2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2种新疆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在内的138种鸟类。

此次调查为今后长期监测和保护喀什鸟类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喀什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打造本地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基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鸟类六个生态类群在这里都有分布

据了解,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位于喀什市阿克喀什乡,占地面积5.4万亩,于2018年利用广东、深圳、上海、山东共同拨付的5000万元援疆资金开工建设。该项目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在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进行生态造林,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营造出38000亩林地和10000亩湿地,曾经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成为喀什市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栖息了种类和数量众多的鸟类,造就了优美的湿地景观和鸟类乐园。

在喀什市中水库越冬的候鸟。

调查结果显示,在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栖息、越冬的鸟类主要有鸻鹬类、雁鸭类、鸥类、鹭类等游禽和涉禽,以及猛禽和鸣禽等其他鸟类,越冬候鸟和迁徙经停候鸟数量超过20000只,种类和数量在喀什地区均名列前茅。

调查发现,该区域分布的鸟类以非雀形目为主。从居留类型看,该区域有留鸟31种,占总种数的22.46%;夏候鸟35种,占总种数的25.36%;冬候鸟28种,占总种数的20.29%;旅鸟43 种,占总种数的31.17%;迷鸟1种,占总种数的0.72%。

另外,我国鸟类中六个生态类群(游禽类、涉禽类、陆禽类、 攀禽类、 猛禽类、鸣禽类)在该区域都有分布,全年各个季节能够观察到的鸟类均超过60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新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自然教育和生态科普价值。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20%

调查发现,该区域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种(含兽类1种:塔里木兔,塔里木盆地特有种),占该区域鸟类总种数的19.57%。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白头硬尾鸭、黑鹳、白肩雕和白尾海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白额雁、斑头秋沙鸭、角䴙䴘、黑颈䴙䴘、灰鹤、小苇鳽、黑浮鸥、纵纹腹小鸮、鹗、靴隼雕、雀鹰、白头鹞、白尾鹞、黑鸢、毛脚鵟、大鵟、普通鵟、棕尾鵟、白翅啄木鸟、红隼、燕隼、蓝喉歌鸲和塔里木兔;新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长尾鸭(新疆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白眼潜鸭(新疆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鹞。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

该区域分布有新疆特色鸟类如白头硬尾鸭、角䴙䴘、大红鹳、欧鸽、欧夜鹰、西秧鸡、小苇鳽、小滨鹬、黄脚银鸥、黑浮鸥、白头鹞、棕尾鵟、欧亚鵟等34种,占总种数的24.64 %。专家指出,新疆特色鸟类在国内其他地区没有分布或非常罕见,主要是欧洲及中亚地区的广布鸟种在新疆的繁殖鸟或越冬鸟,对国内的观鸟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今后喀什地区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活动的珍贵资源。

两个明星鸟种为喀什增光添彩

本次调查的最大发现是确认了该区域是世界级珍稀鸟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硬尾鸭在国内的最大越冬地。

白头硬尾鸭是雁形目鸭科硬尾鸭属鸟类,体长约46厘米,主要通过潜水觅食,以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

该鸟类雄鸟头部白色,头顶、颈部为黑色,其余体色为栗褐色,喙基部膨大,繁殖期呈蓝色;雌鸟及雏鸟体色为暗褐色,头部深灰,颊部具1条细的白色横纹与白色的上颈相连。雌雄鸟尾均黑褐色,硬且长,游泳时常垂直竖起。

白头硬尾鸭分布于中亚、西亚、东欧、南欧和北非,在国内极为罕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该鸟种原为新疆数量稀少的繁殖鸟和旅鸟,主要繁殖于新疆北部的乌伦古湖、克拉玛依、奎屯和乌鲁木齐郊区的湿地。近年来发现在南疆的墨玉县和阿拉尔市有1—3只的越冬小群。

本次调查中,调查人员于2023年10月28日观察到24只,2023年12月8日观察到69只,2024年1月13日观察到79只(含16只雄鸟),证实了中水基地是国内白头硬尾鸭种群最大的越冬地。据观察,白头硬尾鸭集群栖息于中水库中部的未结冰水面,多和红头潜鸭混群。据初步观察,该区域的白头硬尾鸭于10月中下旬迁来,来年3月中下旬迁离。自2019年冬季首次记录到之后,已经连续5个冬季在此越冬,成为喀什市当之无愧的明星鸟种。

世界级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硬尾鸭。航拍图

此外,本次调查还于2023年9月8日一次性记录到10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是新疆近年来发现数量最大的黑鹳种群,如此大的黑鹳种群在国内也非常罕见。该区域还栖息着塔里木兔、大耳猬等兽类,花脊游蛇、塔里木蟾蜍等两栖动物,以及各种蜻蜓和水生昆虫。鸟类分类学专家、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马鸣表示,种类、数量繁多的鸟类,加上极具本土特色的兽类、两爬、昆虫和植物资源,以及优美的湿地景观,为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发挥生态服务价值,打造喀什市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多样性基础;以白头硬尾鸭和黑鹳为代表的明星鸟种,是喀什市异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凸显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保护,将其打造为城市形象新名片。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后续保护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

读特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本次调查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11月中旬,本次调查秋季成果发布后,多家等主流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纷纷转发。喀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23年12月初,喀什地委委员、喀什市委书记药宁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尽快推动中水基地保护工作,这与参与本次调查的专家团队意见不谋而合。专家认为,喀什市中水再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地处全球候鸟在中亚、西亚-东非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在2019年形成湿地以来,短短5年时间,这里已经成为迁飞候鸟重要的补给站和喀什绿洲最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极具保护价值。

专家提出,应尽快建立适宜规模的鸟类保护地,培养专业的保护队伍,加强鸟类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水平,例如可以参考借鉴深圳、香港等地的相关做法;在西部盐碱度较低的路边可种植海棠、沙枣、沙棘等结果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雀形目鸟类提供越冬食物,吸引雀形目鸟类来此栖息;开展持续性、系统性的鸟类监测工作,有序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活动,更好地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为新疆首屈一指的鸟类科研、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特派喀什记者 李晶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