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深圳援疆前指)采访时获悉,今年9月以来,在深圳援疆前指的积极协调和推动下,由喀什市林业局牵头,阿拉善SEE丝路项目中心、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深圳晚报社、深圳大学海洋与生命科学学院、新疆博大自然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鸟类本底调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记录到包括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内的95种鸟类,调查表明,喀什市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度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在国内的最大越冬地,同时一次性记录到10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创下新疆全区已发现的黑鹳数量最大种群新纪录。
调查人员在喀什市中水示范林基地记录的白头硬尾鸭。
据了解,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位于喀什市阿克喀什乡,占地面积5.4万亩,于2018年利用广东、深圳、上海、山东共同拨付的5000万元援疆资金开工建设。该项目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在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进行生态造林,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营造出38000亩林地和10000亩湿地,曾经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成为喀什市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栖息了种类和数量众多的鸟类,造就了优美的湿地景观和鸟类乐园。
调查发现,喀什市中水示范林基地有迄今为止全疆发现的最大的黑鹳种群。
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发表致辞时提出,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而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处于全球候鸟中亚、西亚-东非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是迁飞候鸟重要的停歇地、能量补给站以及冬候鸟的重要越冬地。
喀什市中水示范林基地鸟瞰。
阿拉善SEE丝路项目中心主席 、新疆西帕集团联席董事长刘彩霞告诉记者,由于种种原因,该基地一直没有进行鸟类调查。为了充分发挥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项目的生态服务价值,打造喀什市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基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非常有必要开展通过鸟类本底调查摸清以鸟类为重点的野生动物资源家底,为将来喀什市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人员在喀什市中水库观察迁飞候鸟。
目前调查结果显示,在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栖息、越冬的鸟类主要有鸻鹬类、雁鸭类、鸥类、鹭类等游禽和涉禽,以及猛禽和鸣禽等其它鸟类,越冬候鸟和迁徙经停候鸟数量超过20000只,种类和数量在喀什地区均名列前茅。此次调查将持续到2024年,除了已经结束的2023年秋季候鸟季调查,还将进行兽类调查以及2023年鸟类冬季调查、2024年春季候鸟调查,并编制《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鸟类本底调查报告》。调查经费由阿拉善SEE丝路中心和红树林基金会(MCF)支持,深圳大学海洋与生命科学学院赞助了一批红外相机,并将参与后期调查,新疆博大自然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晚报派出鸟类专家执行了本次调查。刘彩霞表示,随着调查的深入开展,还将有更多的珍稀保护动物被陆续发现。
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已经成为候鸟乐园。
据本次调查首席专家、新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委员苟军老师介绍,在今年9-10月开展的候鸟秋季迁徙期调查中,调查人员共记录到95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白头硬尾鸭、黑鹳、白肩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17 种:黑颈鸊鹈、灰鹤、黑浮鸥、小苇鳽、鹗、靴隼雕、雀鹰、白头鹞、白尾鹞、黑鳶、大鵟、普通鵟、欧亚鵟、棕尾鵟、红隼、燕隼、蓝喉歌鸲。其中在9月初的调查中,调查人员一次性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105只,是新疆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大的种群,同时在国内也非常罕见;10月下旬,调查人员一次性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度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24只,系国内迄今记录到的最大越冬种群,证明喀什市已经成为这种世界级的珍稀候鸟在国内最大的越冬地。同时,在已经发现的20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包括13种猛禽,充分体现出中亚、西亚-东非候鸟迁飞通道的鸟类特点,证明新疆是国内研究猛禽迁徙规律的优势区域之一。
棕尾鵟
火烈鸟
【读特新闻+】
白头硬尾鸭
雁形目鸭科硬尾鸭属动物, 体长约46厘米。雄鸟头部白色,头顶、领部为黑色,其余体色为粟褐色,喙基部膨大,繁殖期呈蓝色;雌鸟及雏鸟体色为暗褐色,头部深灰,颊部具1条细的白色横纹与白色的上颈相连。雌雄尾均黑褐色,硬且长,游泳时常垂直竖起。主要通过潜水觅食,以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分布于中亚、西亚、东欧、南欧和北非,国内极为罕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黑鹳
鹳形目鹳科鹳属鸟类,头、颈和脊均呈黑褐色,故名。上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胸腹部羽白色;嘴、腿均红色,两性相似。国内见于除西藏外的各省区,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蛙、蟹和其他软体动物为食,曾经是一种分布较广、较常见的一种大型涉禽,但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减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3.1——无危(LC)、《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