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卓越工程师奖”得主叶浩文和他的代表作 | 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记者 马骥远 摄影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03-07 07:29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我是一名建造工程师。”叶浩文强调说。

工程师,这确实是一个足以让叶浩文感到自豪的身份。今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叶浩文榜上有名。作为总部设在深圳的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他也成为深圳仅有的两位获奖者之一。

“如果说每一座建筑物都是建筑师的个性化表达,那么我作为建造工程师则是把这种‘个性’表达得更加具象化,让它变为实物。”叶浩文说。

从事建筑行业40多年,叶浩文就是这样把一张张“抽象”的设计图纸变成具象的“高楼万丈”,矗立在城市的天际线上。这里面,有广州西塔“两天一层楼”的世界建筑奇迹,也有深圳长圳公共住房这样的装配式建筑经典之作。

叶浩文:1960年1月生,广东四会人。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建集团首席专家;退休前任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副会长。2024年1月19日,叶浩文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家学渊源“建筑人”

叶浩文出生在一个建筑世家。“我的父辈、兄弟姐妹、亲戚都是建筑工作者。”他说,因为这样的家族背景,他对建筑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怀。

小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是一名木匠,早年参加过民国时期广州标志性建筑爱群大厦的建设。“我的父亲是我建筑之路的启蒙导师,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木工,感受着木材在手中逐渐成形为精美家具或建筑结构的奇妙过程。”叶浩文说。

叶浩文小时候,正值我国“三线建设”的高潮。父母亲作为“三线”建设者,奔走于贵州、四川的工程工地,他也跟着家人四处辗转,在职工大院长大。他的成长记忆,总是伴随着施工现场的嘈杂声和木屑的香味。他说,每当看到父亲和同行们忙碌于他们的手艺,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将砖石和木料一砖一瓦地搭建成房屋,自己的心中便萌生出一种向往。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向往演变成了一个明确的梦想:有朝一日,我要亲手建造一座雄伟的摩天大楼。”叶浩文说。

带着这份梦想,叶浩文“子承父业”进入了建筑行业。建设摩天大楼的梦想,当然是实现了。但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亲手建造”的一座座建筑,将成为诸多城市的名片;引领建筑潮流的新速度、新技术,也将从这些他“亲手建造”的大楼中应运而生。

▲叶浩文在工地。

中国新速度,“两天一层楼”

在中国建筑界,叶浩文的名字与很多重大工程联系在一起。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广州的“东塔西塔”(广州东塔和广州西塔又称广州双子塔,西塔是指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高度是440.75米,东塔是指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总高530米,这两座塔在广州市中心的天河区高高耸立,是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东塔西塔矗立在珠江之滨已经接近20年了。它们不但早已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更以西塔“两天一层楼”的中国新速度,载入了中国建筑的史册。

“广州东西塔项目不仅体现了我个人的职业轨迹,也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的巨大飞跃。”叶浩文说,当时广州将要举办2010年亚运会,要建设一批展现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标志性建筑。

快,是工程的需要,也是建筑工艺发展的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速度曾创造了著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施工纪录。”叶浩文说,国贸大厦建设时采用的是滑膜工艺,在当时的国际建筑界是领先的技术。实际上,在1985年深圳国贸大厦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时,参加工作不久的叶浩文,就被中建公司派到深圳的另一个工地上工作。对正在制造“深圳速度”的国贸工地,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是时隔20多年,面对东塔西塔项目时,“我和我的团队面临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巨大挑战,复杂多变的核心筒,传统的翻模、滑模、爬模、提模工艺是很难以适应的。”

▲2022年7月29日,航拍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珠江新城。视觉中国供图

突破,势在必行。“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创新发明了智能化整体顶升工作平台,被媒体戏称为‘空中造楼机’。”叶浩文回忆说,不止于此,这个工程还首次将高空临边危险作业变成平台作业,工人在系统笼罩的空间内开展各项工作,即便是四五百米的高空,也确保安全无虞,如履平地,大大降低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实现百层高楼施工零死亡。

“同时,我们还研发了施工电梯直达顶层作业面提升技术,大型塔吊新型附着技术,塔吊高效自爬升技术,塔吊高空安全拆除技术,群塔协同安全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引领了百层高楼垂直运输配置技术的发展。”叶浩文说,有了这些技术创新,才使得核心筒的施工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两天施工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新速度。

到了21世纪,建筑的进步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包括并不限于质量、安全,乃至于建设者的工作体验。“我们当时还在每隔2-3层设置了施工卫生间,这一创新在当时国际上也是非常先进的,有效解决了超高层施工过程中人员上厕所的难题。”叶浩文不无自豪地说,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在技术上的创新,也体现了对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

▲广州东塔和西塔。视觉中国供图

在广州东塔西塔项目中,叶浩文作为项目经理和技术攻关组长,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从1980年代的国贸,到21世纪的东塔西塔,这两个项目代表了从“深圳速度”到新时代建筑技术的进步,展示了中国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领导地位。

建筑,是一件工业产品

2019年,叶浩文组织编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体化建造——新型建造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出版。

一体化建造理论,正是叶浩文深耕建筑行业40年,技术实践和理论思考的结晶。前些年,他在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经常提到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1962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梁思成在文章中说,“要大量、高速地建造就必须利用机械施工;要机械施工就必须使建造装配化;要建造装配化就必须将构件在工厂预制;要预制就必须使构件的型类、规格尽可能少,并且要规格统一,趋向标准化。因此,标准化就成了大规模、高速度建造的前提。”

梁思成在文中提出,“结合中国条件,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

时间来到21世纪,距离梁思成提出建筑工业化的主张又过了半个世纪。叶浩文说,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是以“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方式为主,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组织方式落后,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实现技术与管理、产业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叶浩文。

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中国条件”,已经愈发成熟。

叶浩文说,他心中的建筑一体化,首先是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其次是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同时还是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一体化建造方式是一种系统思维,它以“建筑”为最终产品。为了打造好“建筑”这个产品,它必须优化集成设计、采购、制作、施工等各环节的各种要素和需求,通过设计、生产、施工、高效管理和协同,实现工程建设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建造过程。

就在叶浩文对建筑一体化的思考逐步深入时,一个契机出现在眼前。2017年,成立2年的中建科技接到了来自深圳的邀请。

北京,众多企业向往的总部基地,想要迁入而不可得。中建科技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深圳,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论和阻力。当时担任董事长的叶浩文态度十分坚决,主动去做有关方面的说服工作。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热土嘛。”叶浩文说,很快,中建科技如愿将总部南迁至深圳,落户在坪山区,“这是一个新建的区,引进了很多企业,创新发展氛围十分浓郁。”

刚到深圳不久,中建科技就在深汕合作区投资建设中建深汕绿色产业基地,这是一座集新型建材研发与制造、新建筑技术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也是叶浩文和同事们将建筑一体化理念付诸实践的重要一步。叶浩文说,这个工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建筑预制构件,将墙体、楼梯等规模化制作出来。

▲深汕建筑配件工厂生产线。

有了建筑的“零部件”,一体化建筑从图纸变为现实,就指日可待了。

“装配式”的住宅和学校

2018年6月,深圳长圳公共住宅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装配式公共住宅项目,也是中建科技进驻深圳之后设计建造的最重要的工程项目。

装配式建筑,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前些年很多城市心存犹疑,不敢引进。疑虑包括并不限于,成本是高了还是低了?这样像“搭乐高”一样建起来的房子,坚固吗?耐用吗?发生地震和强台风时,安全吗?

叶浩文对一体化建筑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很多零配件在工厂制造、组装,就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使得房子成为一种标准化、工业化的产品。“长圳项目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采用从方案阶段开始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充分发挥工程总承包中设计牵头、引领的作用。”叶浩文说,首先,从设计源头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长圳项目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中标价43.78亿元,比传统现浇体系的竞标价还低,充分体现了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效应。

▲获2023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的深圳长圳公共住宅项目是叶浩文的代表作之一。

其次是快。“长圳项目采用的绿色、低碳的建造方式,真正实现了让建造从工地走进工厂。”叶浩文说,与传统施工相比,建造现场用工减少了五成以上,比传统方式节约三分之一左右时间。同时,由于预制构件均在工厂生产,现场精益装配,安装误差能够控制在毫米级。在装修方面,项目全面应用干式法装配式装修,较传统装修时间缩短30%~50%。

一体化、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盖出来的房子千篇一律、整齐划一。项目采用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设计;户型模块组合出品字形、蝶形、双拼和Y字形4种共7类组合楼栋,实现了模块组合的无限生长。

套型模块由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根据人体尺度、家具尺寸、日常生活行为等因素确定,组合出65m2、80m2、100m2及150m2四个面积共6种户型。

今天,长圳项目早已完成,近万套人才安居房建成入住。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项目获得了2023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但房子好不好,最终要由住户说了算。叶浩文说,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统计的数字,长圳公共住房项目入住之后,住户平均投诉量只相当于深圳全市新入住小区平均数值的大约1/5。“这充分证明我们的装配式建筑是安全的、高品质的。”叶浩文说。

▲深圳实验学校南校区二期项目。

2018年,中建科技还中标坪山区实验学校南校区二期、锦龙学校、竹坑学校3所学校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按照一般的工期,建成至少需要一年多时间。但深圳学位紧张,坪山这种新建区尤其突出,等不起。“我们采取一体化建筑,模块化施工,十个月就建成了。”叶浩文说。

▲装配式模块化建设学校。

“我始终没有脱离一线”

“我始终没有脱离一线。”回顾自己40多年的建筑生涯,叶浩文说了这样一句话,语气带有一分骄傲。

此言不虚。从技术员、工长、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到董事长,叶浩文说,他无时无刻不是扎根一线,扎根项目的。走上管理岗位的他,是行政领导,更是技术专家,不论在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工地、车间,他更多的是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技术问题,确定工程方案。否则,就不会有“两天一层楼”的中国速度,和一体化建筑的理论实践。

即使今天已经从行政岗位退休,他仍然以中建集团首席专家的身份,为中国建筑贡献着一名“工程师”的力量。

说到自己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奖”,叶浩文说道:“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厚爱。”

“我从技术员、工长、项目经理、总工程师一直到工程局的董事长、中建集团的副总工程师,回顾一路走来的足迹,我不仅实现了儿时建造摩天大楼的梦想,更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每一步成长和每一个成就都是我不断学习、探索和奋斗的结果,也是我对建筑事业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的体现。”回顾自己40多年的建造人生,叶浩文如是说。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马骥远 摄影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