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从手写春联到非遗糖画 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东莞+ 刘瀚擎
02-06 16:14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临近农历春节,在东莞,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繁忙喜庆的氛围中。

新年里,东莞各地组织了多场丰富多彩的迎新春民俗文化活动,捏面人,赠春联,画糖画,让市民品尝传统美食,感受非遗特色好物,在承袭年俗、重温传统年味中盼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同时也向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展示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和非遗的独特魅力。

挥毫泼墨,70年来坚持手写春联

佳节前夕,走进莞城老街,可以看到82岁的永叔正在给络绎不绝的客人们手写春联。从14岁开始接触书画文字开始,永叔已经在这个行业耕耘了近70年。

节日的春联,代表着过年的喜庆气氛和美好的祝福,在红纸上书春联,是中国人迎接新年较传统、特色的方式。“写的都是吉祥话,这么多年来,大家对春联的美好祝愿都不曾变过。”永叔笑着说,每逢佳节,还是“花开富贵”“人兴财旺”这样的春联内容最受大家的喜爱。

过新年,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在顾客的催促声中,永叔不断提笔,用带着浓浓墨香的一撇一捺,诉说着春联里的年味、祝福和团圆。

“退休之后,我爸就在这条老街上开了店。”永叔的儿子介绍,这家店从永叔退休开始,已经静静开了26年。26年来,这家店铺成为了附近居民记忆中的符号,也见证了无数人的家中喜事。

每年光顾的很多老客户,有的虽然搬家,但到春节前还会专程来莞城购买。在永叔看来,春联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情感的连接。“很多孩子在第一次见面时当时还在妈妈背上,如今也成家立业了。”在店里坚守多年,除了每年过节时候的见面外,平凡岁月里,永叔也在用一副副手写的楹联,陪伴着老顾客们经历迎亲嫁娶、添丁进口的好日子,为节日增添一种祝福和种仪式感。

展示非遗技艺,为节日增添仪式感

佳节将近,东莞的迎新春活动丰富多彩,在迎春花市里,糖画师傅清云正用汤勺舀起融化的糖汁,在光滑的石板上飞快地描摹,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老虎、蝴蝶、金鱼……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案板上,再粘上竹签,用铲刀将糖画铲起,一个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完成了。

清云说,在一次偶然的新春市集活动中,她体验了糖画制作,“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现在挺少看见的,在体验观看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她想要探秘发扬非遗文化的想法。”从19年开始,清云找到了非遗传承人鄢邦怀,并在东莞拜师学艺,打算把这项技艺长久传承下去。

“学习期间很辛苦,但是只要能吃苦,成长也很快。”清云说,学习期间,她从每天早上8点持续练到晚上10点,经过长期的锻炼,她的糖画制作技艺日益精湛,能做出来的形状也越来越多。

随着更多人认识到糖画这门手艺,如今,清云也会应邀参加一些东莞的展会及新春活动,为大家制作各种不同图案的糖画。看着自己的手艺吸引着大家前来观看,为节日不断增加仪式感,她感到十分欣慰。

紧跟时代步伐,诠释非遗文化

“春节集会多,糖画必然少不了,每逢过年,我都在忙碌着,但是一想到可以把非遗传承给更多的人,心里十分开心。”鄢邦怀笑着说道。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在许多老东莞人的记忆里,它不仅承载了岁月的变迁,更已衍变成为了一种怀旧的节日符号。鄢邦怀说,自己做糖画的手艺是和父亲学的,从祖父开始,家里都是靠做糖画营生。因为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之后,鄢邦怀便扎根糖画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地拜师学习,形成了自己的糖画风格。

作为非遗传承人,为了更好地弘扬糖画技艺,他在线上进行宣传展示,对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糖画制作的艺术爱好者倾囊相授。“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愿意帮助,希望糖画这项非遗技艺可以长久地传承下去。”鄢邦怀说。

就像一切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一样,糖画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也在不断传承中创新发展。授课至今,鄢邦怀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非遗糖画也随着他教授的学生,走向越南、美国、加拿大。

“我的学生在加拿大参加了当地的中文节目,展示了糖画技艺。”鄢邦怀说,这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观众在观看表演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非遗糖画的独特魅力。

作为糖画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鄢邦怀紧跟时代步伐,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着传承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在2023年,他获得了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授予的非遗导师荣誉称号,“我最大的心愿是尽自己全力,让这份甜蜜的非遗艺术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学习非遗。”鄢邦怀说。

(作者:刘瀚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