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师学语文 | 阅读是探寻一颗羞答答的“恋人”之心
胡立根
01-09 10:06

阅读是什么?要真正学会阅读,先要了解阅读这个行为的特点。关于阅读,胡老师有五种说法:浪漫地说,学术地说,通俗地说,神秘地说,高雅地说。

浪漫地说:阅读是探寻羞答答的恋人之心

先看看《诗经》的《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对我们的阅读很有启示,也可以说是《诗经》在告诉我们,什么叫阅读。

这首诗是写一个女孩约了一个男孩在某个地方见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沉静的女孩多么美丽,她约我在城角相见)。可当男孩兴致勃勃地赶到会面地点,却左等右等没有等到女孩的出现。其实女孩早就来了,不过她是躲在一个角落,在那里看这个傻傻的男孩,女孩心想,今天我就不出现,我看他会做什么,她就喜欢看男孩那个傻傻的窘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她躲在那儿不出现,我搔头徘徊好着急)

但是男孩不知道她是故意躲起来了。他在想的是,怎么约了我却不见人影?此时最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她到底喜不喜欢我?”男孩的“搔首踟蹰”,其实就是在猜想这女孩的心。这首诗后面的两节,就是写这个男孩对女孩心思的猜测过程: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文静的女孩多情又动人,她曾送给我一支红笛。那支红笛闪闪发光,我看着它又爱又喜)男孩想,她应该喜欢我啊,你看这个东西就是她送给我的啊,她不喜欢我,干吗送我“彤管”?但他不敢肯定。因为,送一样东西那就是喜欢你,那以后人家还敢送东西给你啊?

于是接下来再猜:“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她郊游还给我带回一支嫩草,真是漂亮得出奇。其实不是这嫩草有多美丽,只因为它是我心上人的赠礼。”他想到女孩到外面去郊游时,只要看到有她喜欢的东西,不管这东西值不值钱,她都会拿回来送给我。

请注意这首诗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男孩有结论没有?应该有结论,那就是他明白了女孩子是喜欢自己的,因为只要看到有什么东西喜欢的,哪怕这个东西不怎么值钱,她也拿来送给我了。

我们说有智商和情商,如果恋爱有“恋商”的话,这首诗就是在写“恋商”,女孩是在考验这个男孩的“恋商”。这个男孩在干什么呢?他站在这个地方,在猜这个女孩的心,他在解读这女孩的心。

阅读就是这样。阅读就是在猜那样一个神秘的恋人之心,而且是猜一个中国式恋人之心。中国的女孩子恋爱是非常含蓄的,爱不爱你,她往往不会在口头上直接告诉你,但是她会通过一些蛛丝马迹不停地暗示你,就看你能不能读懂她的心。就好像女孩子总喜欢偷偷溜到你背后蒙着你的眼要你猜:“我是谁?”

为什么阅读也是这样呢?因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但这个对话的最大特点是:作者不在现场,作者就像《静女》中这调皮的恋人,她躲起来了,他“爱而不见”。而且即使作者在现场,你也不能问他。文坛有一句俗话:诗人是不解释自己的诗的。接受美学说:作者死了。其实写作也是这样,只是方向相反,写作是读者不在现场,阅读是作者不在现场,阅读和写作都是一场神秘的浪漫之旅。

读者通过文章与作者对话,并由此进入对方的心灵,进入一个未知的心灵,进入一个潜藏于文本中的作者的心灵,这是一种神秘的沟通。

探寻这羞答答的恋人的心,那是多么神秘而又甜蜜的情事!

学术地说:阅读是主体单相虚位对话

刚才我们是浪漫地说,是谈一场神秘的恋爱,读和写都是谈一场神秘的恋爱。那么学术地说,阅读是和作者对话,但这个对话作者不在现场,作者曾经在,但是此时此刻他不在,他是潜藏在文本中,而且永远不会浮出水面。这种有一方不在现场的对话,我们可以给它命个名,胡老师称它为“主体单相虚位对话”,就是单方面不在,单方面虚位,就是有一方不在现场的对话。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其他学者从这个角度给阅读命名,同学们如果觉得有其他更好的说法,也可以给它重新命个名,只要表达是有一方不在现场的对话这个意思就行。

通俗地说:阅读是一场自问自答的游戏

对话,本来应该双方都在现场,现在有一方不在现场,作者写完这个作品之后,他在这个作品中就永远不出现了,那可怎么跟他对话?

我们以《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为例来作说明: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一读就会发现,是不是有很多问题啊?你很想问这个作者对不对?“涉江采芙蓉”,你采个芙蓉还要涉江去?花这么大的代价?“兰泽多芳草”,“兰泽”自然是产兰花,怎么却去采“芙蓉”?尤其是三四句,莫名其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顺手采一朵花不知道送给谁,还说得过去,你却是涉江去采花,采回来却不知道送给谁,干什么呢?所以你有很多东西想问这个作者,包括后面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首诗到底是游子写的还是在家的人写的?到底谁在想谁?等等,你都想问作者,但是他却不在现场!他没办法回答你,于是你只能根据他在诗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去问他,然后你代替他回答。

就像《涉江采芙蓉》,采芙蓉干吗要涉江?更何况是自己采了之后还不知道送给谁?你就只能去猜想,可能是一种集体行为,大伙在一起玩,古人有采莲的习俗,往往是一群年少的女子相约采莲嬉戏。兰泽多芳草,何以偏偏去采“芙蓉”?芙蓉有何特殊意味?古人采莲往往与思念人联系在一起,南朝乐府诗《西洲曲》就说:“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谐音“怜子”,“怜”是怜爱,“子”是“你”,这个“你”可能还不是一般的你,可能是青春年少的“你”。这里的“芙蓉”是否也可能是谐音?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本来是随大伙采莲,结果人家采来可以马上送给心爱的人,可我却忽然发现心爱的人不在身边,那种失落,何以言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阅读就是这样去追问,去自我索解。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相互问答。但作者“死了”,对话只能通过文本,而文本也是“死的”。于是你就只能自己去发现作者给你留下的思考空间,主动参与阅读,主动与作者对话。你追问作者,实际上是就本文中的一些问题,向自己发问。然后,又由作者留下的蛛丝马迹,自己寻求作者的解答。阅读最终变成了读者的“自问自答”

所以,阅读就是一场自问自答的游戏!阅读就是读者根据文本进行自问自答,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才是一种具有思维价值的阅读。

几乎可以这样说,读写,是人类最有意味、最有价值、也最高明的游戏。

神秘地说:阅读是一桩疑难案件的侦破

如果说神秘一点,阅读就是侦破一宗疑难案件。作案者一般都会逃离现场,越是作案的高手,所犯的案件就越难侦破。真正的文学名作,作者往往不会直接回答你答案,需要你去探寻。你以为只有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霍桑探案集或者《包公奇案》才是在侦破案件吗?阅读就是一个探秘的过程,是一个解谜的过程,如《西游记》里面有太多秘密,你发现了吗?对于《红楼梦》,两百多年来,多少破案高手,想破解它,像一流的学者胡适、俞平伯、何其芳,都在探寻,有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如周汝昌、冯其庸等,结果似乎都没有能够完全破解。如果真有哪一天,曹雪芹(当然也不一定是他)复活,真想问问他,先生,你到底在说什么呢?但是,作者死了,你只能根据他留下的这些东西跟他对话。这,就是阅读。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阅读是最好的思维锻炼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高雅地说: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当我们说人类自从能够直立行走,我们的视野就广阔了很多。但人有多高?高如姚明也不过两米多点。人仅靠本身的高度,怎么也无法看得很远。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就像王维诗中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也有涯,而宇宙无涯,以有限的人生怎么去理解时空无限的宇宙?人总希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总希望结交一些比自己层次更高的人物,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是现实社会这种机会实在太少,而阅读恰恰就是和真正的精英交谈。阅读就是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交谈,与莎士比亚、海明威交谈,与爱因斯坦、霍金交谈,与孔子、老子、庄子交谈,与苏东坡、王阳明交谈,与林语堂、周树人交谈,与毛泽东、马克思交谈,就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交谈。这种交谈,每一次都是新的,每一次都是饱含智慧的。只有这种交谈,才能真正扩展我们的知识框架。所以巴菲特的人生导师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每一个聪明的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通过阅读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

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阅读,不仅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是让我们站在了众多的巨人肩膀上看世界。


胡立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教育部国培专家库第三批入库专家,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编辑 郑艳艳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胡立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