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师学语文 | 中学语文好不好学?
胡立根
01-04 11:09

01

语文怪怪的,最难把握

许多中学生都会感觉,学了这么多年语文,感觉到语文不太好学。语文怪怪的,最难把握

许多同学有这样的经验:上课认真听讲,几乎想将老师讲的一字不落地记住,作业也很认真做,可是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而某某同学似乎上课作业都不太认真,但考试起来,成绩却还不错。可当你想试试课堂和作业都马虎一点,结果成绩落了很多。

或者你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并没有认真学习语文,或者因为生病请假几周,没上语文课,回来碰上语文考试,反而考得似乎不怎么差。

语文好的同学,都喜欢阅读,可是也有同学读了不少书,成绩却也平平。

考试的时候,觉得自己考砸了,结果成绩出来,还不怎么差;有时考场上觉得答得很顺,尤其作文写得很顺手,结果成绩出来,却并不理想。

总之,听也听了,读也读了,背也背了,练也练了,成绩却没怎么提高。

所以,关于语文,很多同学可能最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语文到底好不好学。

我的回答是,语文最不好学,语文又最好学

02

中学语文最不好学

我们先说,为什么说语文最不好学。

语文有“三个没有”“三个不能全靠”。

所谓“三个没有”就是:

一是知识好像没有系统。不像数学物理,一章一章,一个个知识点,清清楚楚,有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学语文,总是不知道要学什么。

二是课堂似乎没有“干货”。像数学课、物理课,缺一节课,那节课的知识就不懂,就要去找老师补回来。语文课?好像老师讲了很多,似乎又什么都没讲。落下几节课,好像也没有什么大问题,问同学老师讲了什么,同学好像也说不清。其实,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的课堂是有干货的,只是干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好像也难以知道。

三是作业考试没有把握。不像数学物理,会做的题就会做,不会的就不会。语文题,似乎每道题都能写,写对没写对,不知道。数学物理考试,每次的前几名,大家基本能够猜测得到,而语文的第一名似乎像走马灯一样,总是换人。有时以为考好了,结果却糟糕;以为没考好,结果却差强人意。作文考试,尤其如此。

再说“三个不能全靠”

第一个不能全靠,是不能全靠课本。

课本读得很熟了,考试却不见得好。数学复习,拿着课本可以复习到位;语文复习,拿着课本翻来覆去,不知复习什么,因为语文不考课本,尤其高中语文考试,尽量避开课本。由此,同学们就有困惑了,既然不考课本,又为什么要学课本

不是语文课本没用,而是语文课本的每篇课文都只是例子。就像数学物理课本中的例题,当然有用,但是数学物理考试也不会考课本中的例题吧?数学物理课本中的例题隐含了学科的定律、原理,只是这些隐含的定律和原理在数学物理课本的正文里做了清楚的描述或说明,所以你复习的时候把正文中的定律、原理真正掌握和理解透彻了,也就行了。当然,这并不容易。而语文课本没有,它只呈现了例子,看着这些例子,你不知道它到底隐含了一些什么你应该学习的内容,而例子又不可能考,于是你就感到茫然了。而且,学东西仅仅靠几个有限的例子,肯定不够,量太少了。

不能全靠课本,那靠老师行吗?

第二个不能全靠,就是不能全靠老师。

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是在分析课文。可是前面讲了,课文是例子,例子又不考,于是有同学觉得,似乎语文是老师讲什么就不考什么。在同学们看来,数学物理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要考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讲的话好像都不考。

由此,同学们又有了困惑,既然这样,老师课堂上又为什么还喋喋不休?

不是语文老师没有价值。语文不像数学,物理。数学物理是一门知识课程,老师每堂新课都在讲新知识,在阐释知识,在解释原理和定律,在推导公式,所以,你觉得数学物理老师讲的都是要考的。而语文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老师不是在讲知识和原理,老师或者自己在分析例子,那是在为你做个示范;或者在引导你去分析,结论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无论老师示范还是引导,你不能只是听,你要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分析,你要参与,你要自己去分析。你记住老师的结论是没用的,因为语文老师课堂的结论基本是不考的,考的是思考与分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你把握了吗?所以老师不能全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不能全靠课本,不能全靠老师,那就“刷题”吧?

第三个不能全靠,就是不能全靠“刷题”。

有同学刷了很多题,但是语文不见长进,考试成绩也不见提高。比如2015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就某个问题写一封信,陈述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当年把这一类作文形式称为“任务驱动式作文”,2016届的考生有不少练了一年的“任务驱动”。而2016年高考作文却考了一幅漫画,与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差别很大。有许多同学便觉得练了一年的应试作文,似乎没用。还有,不像数学物理“刷题”,“刷题”之后,对与不对,大致知道;语文“刷题”,对与不对,一片模糊。

不是说语文不要做题,但是,就“刷题”来说,语文做题的价值确实没有数学物理的价值高

因为,语文题与数学物理题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题目。数学物理有所谓基础题与应用题之说,语文有没有?语文没有应用题吧?语文有阅读题,有写作题,就是没有应用题。

语文为什么没有应用题?因为语文学科与数学物理学科的本质是不同的。数学物理是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数学物理题目都是课本“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物理学习,将学科知识学懂了,会用了,就差不多了。语文不是一门基于知识体系的学科,就像说话,不能说与知识没关,但说话到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谁也说不清楚。即使病句题,也不是在运用语法知识,从来没有学过语法的,也知道有些句子是病句,更何况,我们一百多年前本来就没有今天的主谓宾之类的语法,语文水平差的会说些病句,水平高的,病句就会少一些,好像与语法知识关系不大。所以,语文其实也没有所谓基础题。阅读与写作,也跟说话差不多,阅读与写作当然与知识有关,但到底是什么知识?其实也很难说清楚。所以语文课,你好像听懂了,但这个“懂了”似乎价值有限,因为它不像数学物理那样“懂了”“会用”就能解决问题。

语文的本质是一种智慧。语文考查的是你的思维,你的思想,你的品位,你的见解,你的理解力,你的表达能力,你对世界的关注,你对问题的看法。这些虽然与知识有关,却并不必然直接关联某一知识,它是智慧。智慧这东西纯粹“刷题”是刷不出来的。

当然语文不是不要练习,任何系统的学习都需要训练,但语文要练的不是题目,而是一些基本功,如朗读、写字、概括、推理、语言表达等等。

三个“没有”和三个“不能全靠”,使得语文似乎很不好学。

03

中学语文又最好学

可是,从另一角度说,中学语文又是最好学的,因为中学语文最方便自学

比较一下中外自学成才的例子,你会发现,语文领域,自学成才的比率是最高的。比如作家,大作家沈从文和莫言都只是小学毕业。余华也只是中学毕业,后来做了牙医。王安忆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还有很多作家,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并非文学专业,如朱自清、徐志摩、郑伯奇、阎连科,原是学哲学或政治、经济,巴金、曹禺原是学外语,闻一多、艾青、丰子恺原是学绘画。甚至有很多并非文科专业出身,而是学理工农医的,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毕淑敏、胡适、冰心、夏衍、郑振铎等等。而当代网络作家,70%以上是理工科出身,而非传统文科出身。 为什么这样,因为语文最方便自学,到了中学,更是如此。

第一,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关键是自己干活。

语文学习不像数学物理那种知识性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尤其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没有老师不讲就不懂的知识,完全依靠学习者自己的实践。语文本质上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自己在实践中学会的。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不应该是在学知识,不应该是在听老师讲课,而应该是在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在观察、在感悟,在与人交流,在独立写作。语文学习,就是自己干活。遇到问题,便找老师请教一下。

第二,中学语文学习是一种高阶学习,更重在自学。

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小学课本学生没学过、老师没讲过,直接考小学生,阅读正确率超过70%。如果在中学语文做这样的实验,结果也可能相似,在数理化则是不可能的。

因为语文的新课不像数学物理的新课,不是完全陌生的内容,而是我们天天在说的母语。语文学习,只要过了识字关,学习过程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上了初中,能说一口流利的母语,基本的书面交流已没有大问题。如果说中学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基础阶段,语文却已到了高级阶段,相当于其他学科的硕士或者博士了。在中学,理科的每一堂新课,都属于未知的学新;而语文的每一堂所谓新课,则都属于已知的提高

高级阶段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就像读博是怎样读的?是天天听老师讲课?显然不是。博士应该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之下自己阅读、自己研究,所以博士的老师,只是“导”,即所谓“博导”。

第三,语文学习有最便利的自学条件。

今天各种读物非常丰富,唾手可得,尤其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座庞大的图书馆。只要你学就可以学。尤其是语文,不仅仅是读语文课本,读文学作品。其实所见所闻,皆是语文;不见不闻,你沉思默想,也是语文。读其他科的教材、其他科的题目,有条有理地回答政治历史问题,当然是语文;游山玩水,去观察、感受、思考,也是语文;理解父母、理解亲人、理解同学、理解社会、理解生活,还是语文。因为语文的本质,表层是听说读写,深层是观察、感悟、研究、思考、发现与情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试问有哪个学科有这么好的条件?数学物理知识高深,物理化学生物要有实验条件,英语要有语言环境。而语文全都不要。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你留心,只要你观察与思悟,便能学好语文。


胡立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教育部国培专家库第三批入库专家,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编辑 郑艳艳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胡立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