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情怀独特视角勾勒深圳发展脉络 《向深圳学习》一书作者编者与读者见面
读特记者 焦子宇 /文 齐洁爽/图
2020-08-23 20:51

“来深圳是为了做研究,留下来是为了爱情。”在23日举行的《向深圳学习》新书首发式上,作者之一、美国人类学学者马立安笑着对到场嘉宾和市民读者说道。该书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和政策研究等不同角度剖析了深圳的改革创新,可谓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深圳改革开放经验和成果的西方学术性调查报告。活动当天,出版方海天出版社、译者和作者齐聚中心书城,与读者分享《向深圳学习》出版背后的故事。

图书作者马立安女士在活动现场

“外眼看世界”的人文情怀

在出版社和译者眼中,《向深圳学习》除了多角度勾勒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脉络外,人文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两大特点:其一,学术性很强,它着力于‘学术’定位,包含了不少历史文献、地图和规划;其二,人文角度的叙事方式。人们对深圳的印象很多都关乎经济建设等物质上的成就,但本书作者们从人文角度出发观察社会和城市,关注的是深圳发展的渊源和动力。经济特区建设除有政策支持外,在深建设者的付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该书丰富了人们对深圳的解读,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弟说。

活动中,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昌龙表示,特区建立40年之际,讲述深圳故事很重要,但谁讲述、怎么讲,这本书给了启发。据了解,几年前,海天出版社便计划出版一系列反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成就的书,作为献给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礼物。除组织和约请国内作者创作之外,出版社希望引进和出版一本国外作者写深圳的书作为参照。“国外作者的观点能提供新鲜视角,更全面地观察深圳发展的历程。经过大量筛选,我们选中了这本《向深圳学习》。这本书全面、客观、系统地论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更重要的是,该书的主编和许多作者都是‘中国通’。他们实地考察深圳,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这样写出来的著作比资料转抄、道听途说的书更严肃、更有价值。”海天出版社海外读物编辑部主任胡小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高度还原直观呈现作者观点

据了解,《向深圳学习》中既描写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远见卓识和执行魄力,也反映了其落地实施过程中的时代课题。为如实反映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原貌和国外汉学著作的真实传播情况,海天出版社选择直观呈现作者观点,尽量保留“原汁原味”。

新书分享会

如何保证翻译质量,该出版社约请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翻译系主任王立弟,并安排了不少精兵强将担任责任编辑。一年半的时间里,编辑、作者和译者进行了大量的沟通。“由于是外国人写深圳,不管他们如何熟悉这里,其观察角度、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与我们不同,接触到的资料和解读也不一样,加上中美图书编辑规范不同,所以编辑既要核实大量史料,也要重新编写注释和索引,还原外译的中国人姓名,修正书中的地图和表格,工作量极大。”胡小跃对记者说。

据悉,本着尊重作者、忠实原文的原则,该书中译本除必要的技术处理,未对原著做太大修改。“如果这本书跟中国作者写的没有什么区别,就失去它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了。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出版者的立场。”胡小跃表示。

现场签售新书

“不断反省自己与深圳的关系”

“深圳是座开放与包容的城市。与人们想象中入乡随俗、既来之则安之的被动不一样,这里为人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接受新鲜事物,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马立安对现场的市民读者说。

“25年前刚来深圳的时候,我并不了解它的发展潜力,城市多样化的属性让我无法给它下一个定义。这里有我欣赏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其实,写书的过程是一种“心理医疗”,反省自己与深圳的关系。通过这本书,我公开了自己对深圳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马立安说道,“深圳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深圳,是因为不同群体发挥了相应的作用。深圳不但包容,更愿意、敢于借鉴别人的优点,这一点很可爱。”

活动现场,当有读者希望马立安为深圳年轻人送上寄语时,马立安表示:“你的未来在哪里很重要。年轻人要自信,用自己的标准择友,找到同路人,同时,更要学会对自己宽容,调整奋斗的目标。”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焦子宇 /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