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1700年风霜的南头古城,最近正在进行升级改造。贯穿南北的主街显得有些嘈杂,周边生活的居民、慕名而来的观众、忙于工程的工人在其中来来往往,匆匆忙忙。顺着青石板路走到叠园,一棵粗壮的老树下,一件有些特别的艺术品正摆在那里——两个被切开的陶制水缸,中间架着像扁担一样的木条,共同组成了一个形状特别的长椅。
这是由中国知名室内设计师郭庆伟带来的“坐计划2.0”。同时也是2020深圳设计周分会场项目之一,正在南头古城展出的《创新下的传统——老手艺与新未来》中的一件重要作品。
虽然才刚刚展出,“坐计划2.0”却已经自然地融入了环境,就像是古城的一部分。天气好的时候,有老人坐在这里乘凉,也有孩童在附近嬉戏。孩子有时会好奇这个长椅的两端是什么,老人会告诉他们:“这是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作为中国人家中必备物件的水缸,早就远离了大家的生活,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缸,代代传承的做缸手艺也面临失传。郭庆伟用传统的工艺烧制了两个缸,又按照现代的需求和审美设计出了这件作品。
这就是本次展览想要传达的——“让我们以为的‘老古董’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元素,这也是将传统与未来融合最具现实意义的体现。”展览策展人、好记创意小组联合创始人张琳玲表示。
推开南头古城NT127空间那扇半掩的木门,展览的其他作品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金灿灿的饰品:金丝为底,珠翠点缀其上,华贵却不显笨重,现代造型却不失传统底蕴。这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首饰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张凡带来的《衍异》系列——脱胎自古老的宫廷细金工艺,一根细细的金丝连接了漫长的历史,也贯穿了现当代美学。
展厅左边的墙上,飞舞着许多形态各异蜻蜓、飞蛾等,这是新锐艺术家吴薇的“昆虫王国”和“幻蛾”系列作品。吴薇曾在朋友的院子看到一只美丽的蜻蜓,内心的创作冲动促使她做出了“昆虫王国”第一件作品,就是观众在展厅内看到的那只最大的蜻蜓。“幻蛾”系列顾名思义,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只独一无二的飞蛾,吴薇将刺绣工艺融入其中,并根据自己当时的灵感随机运用其他的材料:亮片、陶瓷,甚至自家猫身上的毛。创作过程最为随意的“幻蛾”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此次展出的许多作品都是吴薇从买家手中借回来的。
展厅小而精美,乍看之下展品种类并不多,但是细细观察,每一件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用宣纸做成的椅子、解构传统文化的女装、借鉴少数民族造型的品牌形象设计……每一件都值得细细观赏。展品的旁边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就可以进入线上展厅,了解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这件作品的设计师。线上线下展览相结合,是该项目的一个特点:线上展览更详细丰富,适合静静阅读;线下展览更直观,可以近距离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为观众提供多元化体验。
“我们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是一个藏宝洞,其实这些年来大家都在尝试挖掘,但是究竟能挖出什么宝贝来,都是各凭本事。”策展人张琳玲表示,而参与本次展览的设计师也都是当代设计界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前沿先锋。张琳玲介绍道:“就展品品类而言,大家可以看到有服装饰品、家居用品、产品包装等等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涉及到的传统工艺包括宫廷细金、刺绣、造纸、制陶以及少数民族民艺等等;涵盖了中国的南方北方,江南西部等地域范围。也有设计师从非遗再造活化、美丽乡村风貌建设等方面进行的思考与尝试。”
策划本次展览,张琳玲希望:“能对近年来中国设计界在传统手工艺方面的创新尝试做一个梳理和阶段总结。”
张琳玲所在的好记创意小组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深圳设计周了。在她看来,现在的设计周“已经成长为自带流量的设计界中坚平台。上到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下到民间氛围的活跃和热烈,大家对深圳的创意文化环境非常认可,‘热土’一词当之无愧。”
《创新下的传统——老手艺与新未来》线上展览8月15日已经上线。线下展览8月22日起面对公众正式开放。疫情防控时期,观众需要通过微信小程序“艺文南山”预约,方可免费参观。由于南头古城升级改造工作尚未完成,目前观众前往南头古城观展可能有些不便,展览将一直持续至10月31日,建议市民可于月底之后再预约参观。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