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到“预制菜校园风波”,预制菜在这一年经历了“大起大落”。今年下半年,不少餐厅陆续推出了“拒绝预制菜”的标语。近日,深圳特区报记者联系成都、海口、深圳等多家拒绝预制菜餐厅,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如何?预制菜和现做菜的市场该如何平衡?
餐厅现做成本高、出餐慢
小满无声轻餐食集(下称“小满无声”)是成都的一家餐厅,目前主要做牛排类的轻食。2023年9月,他们在某社交平台上推出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抵制预制菜”“绝不使用任何预制菜”的标语。
据了解,这家店的店面位于成都某创意园区内,消费群体比较固定,客流量并不是特别大,但自开业以来,小满无声一直坚持着全现做。“我们现在能存活这么久很大的卖点就是全现做、透明厨房。”小满无声的工作人员表示,“本身我们做的就是健康餐,如果都用供应链那就不健康了。”
尽管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是扑面而来。“因为在行业内都知道,国内的预制菜为了追求价格,都是加了很多添加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现做的都是使用新鲜食材,所以成本相对较高;而预制菜为了保存和降低成本,则会选用低成本的原料。加上人工成本高,整体趋势不好,现做的餐饮也卖不上很好的价格,所以小满无声也只能勉强生存。“现实是我们这些现做商家是卖不过预制菜商家的。我们炖5斤牛肉需要4个小时左右,而预制菜只需要4分钟。”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听闻·皇隆阁(以下简称“皇隆阁”)已经在海口“待了”三十多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接手过来做了两年多,我父辈那一代做了30多年。”说话的人正是这家主打榴莲鸡的餐厅的“传承人”周先生。周先生介绍,储藏和价格是预制菜的优势,采用机器流水线生产制作,可以快速解冻。“预制菜出品只需要5分钟就解决了,但是现炒不一样,因为它有宰杀、加调料等环节。现炒这种肯定要时间,时间久了,消费者会抱怨出餐慢。”
“民以食为天,像预制菜涉及能储存长久东西,也是多加了一些高科技,高科技吃多了,对于下一代以及现在人的身体健康可能造成损伤。”周先生这样说道。
消费者对新鲜食品需求仍高
倪倪是一名“00后”,毕业工作两年后的她决定“裸辞”创业,NINI私房菜便是她的“杰作”。目前,NINI私房菜位于深圳市宝安区,主要做家庭外卖,通过线上平台推广,订餐需要提前预约。
在平台上,倪倪明确打出了“拒绝预制菜”的标语。谈起这一举动的初衷,倪倪告诉记者,“因为我觉得预制菜很不健康,大家肯定不会希望自己点的外卖吃到的是预制菜,还是想做比较健康的、美味的、新鲜的外卖。”此外,在开店的过程中,倪倪也发现现在消费者对新鲜食品的需求还是挺高的,她表示,“像我自己是消费者的话,我还是会更倾向点到的是新鲜食品。”
除了店家,也有消费者提到了自己对预制菜和现做菜的选择和看法。消费者苏女士表示预制菜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餐厅来讲,这是一件可以提高他们翻台效率和降低保鲜成本的一件事情;对于消费者来讲,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等待时间。但是她也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在于餐厅未告知使用预制菜而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对新鲜食品当然仍有需求,谁对新鲜食品没有需求?这个世界上能没有新鲜食品吗,那跟流浪地球有什么区别呢?”苏女士这样说道。
平衡预制菜和现做菜市场
近年来,预制菜的发展强调整体概念,但是实际上,大众对“具体哪些是预制菜”仍然处于“不清晰”“比较模糊”的阶段,加上预制菜污名化等问题,使不少大众对预制菜“闻风而逃”。这也导致了使用预制菜的餐厅不敢标明,采取现做的餐厅纷纷立牌。
对此,有专业人士指出,“从必要性来说,如果是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这家餐厅提前告诉我,我使用了预制餐,我可能会更加放心或者更加开心一点;但是换一个角度,因为现在预制菜污名化确实还挺严重的,站在经营方的角度来说,如果打出预制菜的招牌,可能他的经营就会受损。”他还提到,“还是在概念普及的程度上慢慢地去平衡好这个点。”
“抵制预制菜”餐厅并没有让预制菜“出局”,预制菜的重围也并没有大幅度降低消费者对现做菜的需求。事实上,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矛盾并非不能化解,预制菜和现做菜市场也并非是相互挤对的。如果通过合理方式进行市场规范,预制菜和现做菜都将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生态。
编辑 王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