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媒体看山东|黄河口盐碱地的甜美“蟹”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文/图
2023-11-29 00: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视频来源:香港商报

没想到,在黄河入海口也有大闸蟹——“南有阳澄湖,北有黄河口”,说的就是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口大闸蟹,当地利用沿黄、沿海、盐碱地的特色优势,养殖的大闸蟹能跟阳澄湖大闸蟹媲美。11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山东行采访团来到东营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一探究竟。

11月底的垦利寒风凛冽,产业园前一尊巨大的红色螃蟹雕塑张牙舞爪的造型吸引眼球,似乎也赶走了些许寒意。产业园内,一名妇女熟练地用香茅把一只只不老实的螃蟹捆绑起来,放进旁边的桶子里。她双手戴着手套,先把螃蟹蠢蠢欲动的爪子都牢牢固定住,再用茅草一绕一扎,三下两下就把螃蟹绑得服服帖帖。

她说,她正在绑的螃蟹有一两半重。记者问她:“绑螃蟹比裹粽子容易、还是难?”她笑了:“裹粽子不扎手。但是,裹粽子不挣钱,这个挣钱,两个都是计件的。”快言快语中透出满足。

当地人告诉记者,其实,北方一直都有螃蟹,东营养殖螃蟹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但一开始都是毛蟹,个头小,经济效益很低。那这里的螃蟹是怎么成功“变身”的呢?

原来,东营地处北纬37度的黄金纬度线,又是黄河入海处,常年的泥沙淤积沉淀,在这里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海滩涂与湿地,水草茂盛、饵料丰富,具备养殖螃蟹的极佳环境。同时,在黄河口偏碱性的水土环境中,因为不需要用厚硬的蟹壳来抵御酸性元素的侵蚀,这里的蟹壳多薄而软,更有利于蟹肉生长与营养累积。对于内陆淡水湖而言,这里的水虽属淡水,但盐度更高,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因此黄河口大闸蟹便有了海鲜一样的天然鲜甜口感。

在政策推动、专家指点下,垦利从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下功夫,实行生态养殖,开展标准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与改良,小螃蟹终于变身为现在的大闸蟹——以前平均个头不到二两,现在都“长”到三两半,最大的公蟹有1斤多、母蟹将近1斤。随着黄河口大闸蟹爬上越来越多天南地北的餐桌,大闸蟹的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辐射带动3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一只只生态小螃蟹,终被培育成致富大产业。

这其中离不开科研创新。垦利区走科学化生态养殖道路,重视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与上海海洋大学、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签订《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各类专家人才,连续两年成功繁育出黄河口大闸蟹优质大眼幼体5000万只,为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据统计,垦利区大闸蟹养殖面积目前已达5万亩,全区年产大闸蟹5000余吨,产值超5亿元。现有20多家黄河口大闸蟹的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从事大闸蟹养殖农户超300户,建成中华绒螯蟹省级良种场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黄河口大闸蟹也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到31.93亿元。

事实上,盐碱地一度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一道难题,在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之下,如今在东营市垦利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化为富饶的土地。黄河口大闸蟹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盐碱地水稻是另一个盐碱地创新示范项目,同样展示了破“碱”重生的秘密。

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建成集水稻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农民创业孵化、休闲观光、研学科普于一体的水稻科技创新核心试验基地,构建盐碱地水稻“良种+良境+良技+良方”核心生产技术体系,为盐碱地水稻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样板。该公司每年引进水稻新品种150个以上,目前已引进水稻品种478种,筛选出耐盐品种20种,开发优质食味米、特种稻12种,辐射带动周边水稻种植4800余亩,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面积的80%以上。

见习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刘琨亚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