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战。
从最初的小工厂,到一栋四层高的生产车间,再到现代化的血液制品车间,并于2017年6月1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敲钟上市,卫光生物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逐浪前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自身产业水平,书写了一个动人的“春天的故事”。而现任卫光生物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战,就是这家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引领者。
选择光明扎根生产一线探索前行
“我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卫光生物,而深圳这座城市也以包容、热情、实干和创新鼓舞着我一路向前。我将永怀蓬勃向上的开拓精神,在生物医药行业继续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张战说,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深圳给了他机遇,也滋养了他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进取之心。
张战表示,自己从小就喜爱与动植物打交道,并于1990年考入了武汉大学生物系。1994年,张战大学毕业,他遵从内心对改革开放热土深圳的向往,来到了光明农场。回忆起最初来光明的时光,张战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从武汉到深圳还没有直达列车,他先是坐火车到广州,再由同事接到单位。因为天黑得早,一路上他什么风光都没看到。“等到第二天,起床一看,我发现单位四周全是农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牛羊混合的味道。”这与张战想象中的繁华深圳相去甚远,但公司专门派人到广州火车站举着牌子接他的这一举动,让他感到非常温暖。到卫光生物之后的半年里,分配来的大学生有不少人选择了离开,但张战心甘情愿地留在了光明,扎根生产一线,在生物制药的道路上勇敢探索和前行。
1997年,卫光生物团队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2000年,由于表现突出,年仅28岁的张战被提拔成为行业内最年轻的血液制剂室主任,承担起公司血液制品生产、研发的重任。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卫光生物的血液制品做到全国前列。
逐浪追梦
打造生物医药闪亮名片
2003年,非典肆虐。卫光生物当即决定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主动争取研制SARS病毒“特效药”。当年3月,卫光生物惊喜地收到了国家科技部的项目批准。“我们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大家都感觉到无比光荣,同时也深感压力巨大,必须与时间赛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战仍然兴奋不已。项目启动后,卫光生物团队加强工艺创新,并经过不断努力采集到40多人份的SARS康复期患者血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卫光生物团队就研制出了SARS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治疗SARS的特效药品,打响了卫光生物在全国生物医药行业扩大知名度的第一枪。
此后,张战继续带领技术团队陆续成功自主研发了纤维蛋白原、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新产品,并全部实现产业化。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一时人心惶惶。张战毅然带队前往深圳唯一的新冠肺炎疫情定点收治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企业在“非典”时期积累的经验和近年来的技术进步,2月1日,卫光生物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批康复期血浆抗体,为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而今,光明科学城建设正如火如荼。卫光生物站在新的起点上,迎来了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肩负起光明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任。张战表示,公司将继续做强血液制品,做优生物医药,并依托卫光生命科学园布局全业态、全产业链发展,最终实现能量“聚变”,发展成为国内差异化血液制品先锋和全球平台化生物医药新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的闪亮名片。
(来源:宝安日报·光明新闻)
编辑 姚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