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45年来,一篇篇老报道记录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今天,一个个新故事述说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篇章。10月30日起,由全国15家副省级城市党报共同发起的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大型传播活动《老报道 新故事》正式启动。
活动以“回访老报道、走读新故事”为主旨,将回眸15座副省级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件,通过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串联讲述,生动折射15城改革开放成就,展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共同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改革开放故事。
一滴水中见太阳,小村庄里有乾坤。改革开放45年来,广袤乡村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被誉为“中国土改第一村”的哈尔滨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就是这样一座书写传奇的村庄。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农村土地改革席卷黑土地,东北解放区土改工作队成员周立波,以元宝村为原型地,记录下这场社会革命,一部《暴风骤雨》让山坳里的小山村声名远扬。
老报道
“赵光腚”的后代们,富了!
“他叫赵玉林,外号赵光腚。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这是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中描写的情景。小说中被称为“光腚屯”的元茂屯,原型就是元宝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里捧上了“金元宝”,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巨变是怎么发生的?1997年6月12日,《哈尔滨日报》头版刊登报道《元茂屯里话沧桑——访“赵光腚”的后代们》,生动再现了元宝村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机遇、变富变强的故事。
春风吹到元宝村
今年已经82岁的元宝村党总支“终身名誉书记”张宝金见惯了暴风骤雨,但一回忆起改革开放后村里的那些光景,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涛汹涌。
“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1980年的元宝村,那就是‘穷’。”张宝金告诉记者。土改让穷苦农民分到土地,日子逐渐有了起色。然而,到了干活“大帮哄”的年代,“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农民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元宝村经济几近崩溃,成了“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变化从1980年开始。那一年,能吃苦、有担当、脑子活泛的张宝金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积极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元宝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198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从1980年的42元跃升到500元。
观念一变天地宽
温饱问题解决了,群众如何致富?党员干部怎么干?张宝金等一班村干部一直在思索。张宝金说:“咱要带领群众致富,守着一亩三分地可不行,得响应上级号召搞村办企业。”1986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元宝村定下了“立足于农、取利于工、以工富农、比翼齐飞”的发展路径,决定利用村子紧傍林区、拥有丰富林业资源的优势,发展村级企业。
村里建起了小木农具加工厂,又建起了筷子厂、铅笔厂,一批批企业相继落户元宝村。从大连、北京,到日本、韩国、俄罗斯,元宝村铅笔和铅笔板远销国内外。1996年,元宝村成为原松花江地区第一个亿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15个“红旗党支部”之一。
乘着改革开放东方,元宝村富了,家家都有彩电和音响。
亿元村里新气象
在元宝村会计于克彬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老相册。相册第一页的一张老照片格外吸睛。照片里,20出头的于克彬扎着大辫子、身披大红花,身前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闪着光。
“那时,我在村里筷子厂担任质检员,由于出全勤、效率高、无差错,村里奖励我一辆自行车,这是全家人的骄傲。”于克彬回忆,“我进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大约2200元,只一年的光景,我和我丈夫就在村办企业挣了4万多元。”村里企业多、效益好,乡亲们在家门口进厂打工当起了月薪族,工资高,还有分红。
日子越过越富,村民住上了楼房,置办了卡拉OK机和音响。每到周末,农家院里飘出阵阵歌声。
走进村级企业,乡亲们成了月薪族。图为于克彬(中)与同村姐妹进厂打工,在筷子厂进行质检员。
新故事
元宝村捧起乡村振兴“新元宝”
10月23日一大早,秋日暖阳照耀着黑土地。元宝村的乡亲们已经忙碌起来,利用房前屋后晾晒玉米、稻谷、辣椒;铅笔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赶订单,一批批产品走下生产线……五颜六色的作物与铅笔产品与村庄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金秋乡村“丰”景画卷。
“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我们更加坚定地走‘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发展之路。”尚志市元宝镇党委副书记、元宝村党总支书记邱树丽说,“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咱元宝村要捧起乡村振兴的‘新元宝’。”
稻米精农,黑土地“刨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元宝村瞄准稻米产业发力。村里用8年时间试验成功“稻花香2号”,还注册了“村镇香”稻米商标,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优质稻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6000亩,170多名农民加入合作社,“抱团儿”致富。
如今,元宝村里已经建起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精米加工厂,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日产出大米最高可达100吨。
元宝村党总支书记邱树丽在暴风骤雨纪念馆介绍元宝村发展史。哈尔滨日报记者 韩伟 摄
“要让农民挑起‘金担子’,就要种好‘金稻子’。”邱树丽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下一步,元宝村将全力支持合作社壮大发展,大力发展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持续推出围绕稻米产业的新产品,让美丽乡村真正散发“乡土味道”。
铅笔稳工,升级“老字号”
机器轰鸣、生产线流水化作业,在村办企业“金雪莲笔业”车间里,工人们穿梭往来,正把一箱箱铅笔装上车,重达20吨的货物即将启程发往上海。
铅笔是元宝村的“拳头”产品,但随着国家出台禁止砍伐商业林政策,铅笔产业面临压力,元宝村集体的铅笔厂,也曾一度在低迷中徘徊,甚至濒临停产。
改思路、找出路,元宝村铅笔产业涅槃重生。村民于宪臣的铅笔厂淘汰了“大路货”,把年产量从2亿支降到1亿支,生产的36色出口铅笔,利润达到每支0.1元。村内的宝森木业有限公司把铅笔板的生产误差降到1毫米以内,主打软化铅笔板,订单量已超过生产能力1.5倍。
时至今日,元宝村仍以村级“体量”,稳稳拿下国内铅笔板行业“隐形冠军”。年产3000万罗铅笔板,占据超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年加工铅笔23亿支,占全国总量的20%。作为我国铅笔板、铅笔重要产业集散地,以及知名文具品牌重要供应商,元宝村同步叩开国际市场大门,铅笔远销德国、捷克、土耳其及东南亚国家。
红色旅游,焕发新活力
“生态环境是咱的软实力,加上《暴风骤雨》这张‘金名片’,咱们的乡村旅游业就能被盘活。”这是张宝金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元宝村的乡村振兴规划图里,红色旅游是重要的板块。每年,有2.8万人次来到元宝村,走进暴风骤雨纪念馆参观学习。
“我们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叫响元宝村红色旅游品牌,努力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展民俗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到元宝村参观旅游,进一步提升元宝村红色文化资源品质。”邱树丽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的元宝村会更富更美。”展望未来,张宝金信心满满。
哈尔滨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变富变强。哈尔滨日报记者 韩伟 摄
【数说】
1986年,元宝村办起第一家木器加工厂,正式走上“立足于农、取利于工、以工富农、比翼齐飞”的发展路径。
1995年,元宝村第一家村级铅笔厂正式建成投产。鼎盛时期,全村有28家铅笔和铅笔板制造企业,全国约1/4的铅笔、3/5的铅笔板出自这里,从业人员达到3500人。
1996年,元宝村成为原松花江地区第一个亿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黑龙江全省15个“红旗党支部”之一。
2022年,元宝村年产3000万罗铅笔板,占据全国超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年加工铅笔23亿支,占全国总量的20%。铅笔远销德国、捷克、土耳其及东南亚国家。
2022年,元宝村全村总资产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