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语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45年来,一篇篇老报道记录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今天,一个个新故事述说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篇章。10月30日起,由全国15家副省级城市党报共同发起的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大型传播活动《老报道 新故事》正式启动。
活动以“回访老报道、走读新故事”为主旨,将回眸15座副省级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件,通过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串联讲述,生动折射15城改革开放成就,展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共同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改革开放故事。

粤菜素以“鲜活生猛”著称,一如那些活蹦乱跳的食材。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广州,正是一尾鲜鱼率先搅动了市场经济的一池活水,闯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之路。
45年前,广州从水产品流通体制这个突破口开始,迈开了农副产品放开价格的第一步,成为全国第一个解决“吃鱼难”的大城市。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在广州人的餐桌上日常可见。从“一尾活鱼”到“买卖全球”,舌尖上的幸福成为广州改革开放成果的生动写照。
老报道
率先试点议价出售鲜鱼 广州告别“吃鱼难”
1978年12月23日,《广州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题为《市水产局河鲜服务部开始营业》的报道。文章透露,市水产局最近在本市一德中路三百五十号开设了河鲜服务部,主要经营各种鲜鱼、虾、蟹和贝类水产品,经营方式以代购代销为主,组织产销见面,互相议价成交。这篇短短400多字的消息看上去并不显眼,背后却隐含着不同寻常的信号。

1978年12月23日《广州日报》头版刊登了《市水产局河鲜服务部开始营业》的报道(资料图片)。
曾经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鱼
今年75岁的关汝伟老人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时期,哪怕是生活在沿海地区、鱼米之乡的广州人,也只能“望鱼兴叹”。“城里人想吃一条活鱼是很难的事”,回忆起当年的生活,关汝伟说,那时买鱼要用鱼票,每人每个月有两张鱼票,一张两毛钱,一个月大概只能买一斤鱼,数量很少,而且由于鱼的供应很紧张,有时有票都不一定能买到,因此很多市民凌晨五点多钟就去市场排队,等着鱼档开门。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需要用鱼票买鱼。(资料图片)
“后来,广州市尝试开放部分水产市场,市民‘吃鱼难’的问题才有了转机。”关汝伟当时在原广州市水产局下属国企广州市水产贸易公司任经理,经历了改革的过程。他回忆说:“广州市水产局在省、市的支持下开展试点,放开价格,鲜鱼不再是政府指定的牌价,而是允许市场议价出售。”
随后,广州在全国水产行业中率先成立了国营河鲜货栈,对河鲜杂鱼实行产销见面、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议价成交。接着又成立了咸鱼海味服务部,开放咸鱼海味市场。1979年3月,广州又开放了塘鱼、冰鲜鱼市场。
关汝伟对记者表示:“我们也没什么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效果很好。价格放开后,渔民的生产积极性马上释放出来了,水产品的量一下子多了很多,举个例子,放开第一年供应就多了1万多吨,第二年又多了3万多吨,品种也多了好几倍。”

广州市河鲜贸易货栈(资料图片)。
当时的一张老照片反映了市场成交火热的场面:天色已晚,货栈却灯火通明,里外都挤满了人,路边停满了驮着竹筐的单车。关汝伟说:“这个位置当时是水产核心供应区,人、车、买卖昼夜不停,人们都管这个地方叫做‘天光墟’。”做水产买卖的人从渔民手上收购水产品,再运到广州城里卖,赚取差价。最高峰的时候,一德路和周边的海珠路、大新路、解放路上,晚上九时就开始出现运输干货的车辆,凌晨两点就陆续出现运输鲜货的车,买卖一直能持续到凌晨五六点。
放开后市民吃鱼量全国居首
1985年,广州水产市场全面放开,凭票买鱼彻底成为历史。全国各地的鱼争先恐后地“游”到广州,市场供应变得极大丰富,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解决“吃鱼难”的大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之一。

鱼价放开后,市民告别“吃鱼难”。(资料图片)图片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
《广州日报》1988年12月15日刊登的一篇报道《广州放开水产市场连年有鱼》回顾了广州水产市场放开多年后的可喜变化:市民人均吃鱼量接近31公斤,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品种从开放初期的10来个增加到上百种,美国的加州鲈、南美洲的淡水白鲳、马来西亚的大虾、泰国的尖吻鲈以及名贵的基围虾、风鳝等优质品种都可以买到;全市经营水产品的国营、集体、个体户(档)近2000个,市民可就近买到鲜活鱼虾。
搞活价格,搞活流通渠道,广州这场从水产市场开始的改革还带动了其他农副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为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副产品购销制度改革起到了排头兵的示范作用。
新故事
超级“大冰箱”装满市民菜篮子
随着时代进步,河鲜货栈后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鱼价放开的大门已经越开越大,越开越广。广州在各个领域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创下了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探索和经验。如今,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已是世界知名的商贸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而得益于通达便利的交通网络、成熟的跨境贸易平台,广州“买全球、卖全球”的辐射力日益增强,市民的消费领域和空间也随之愈发宽广。
在广州轻松“吃遍全球”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南沙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一艘艘往来世界各地的船舶在这里进进出出,货如轮转。

位于广州南沙港的超级“大冰箱”——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冷链项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 摄
紧邻着南沙港三期码头,有一座目前国内港口规模最大的冷链冷库项目——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冷链项目。作为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举措之一,这一超级“大冰箱”不仅为大湾区居民“肉篮子”“果盘子”“菜篮子”起着保鲜护航的作用,也书写着广州“买全球、卖全球”的新篇章。
南沙冷链项目业务部经理吴炜佳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同样喜爱各种美食。而让他骄傲的一点是,他的工作和广州人餐桌上的美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大冰箱’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冻鱼、冻肉、果蔬等上百个品种,比如巴西的带鱼、越南的巴沙鱼、厄瓜多尔的白虾、泰国的榴莲、智利的车厘子……它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再从这里奔向广州、大湾区乃至全国人民的餐桌。可以说,这里能让广州人‘吃遍全球’。”吴炜佳说,“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美食,像饺子、牛肉丸以及其他预制菜等,也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各地”。
进口生鲜1小时通达大湾区

位于广州南沙港的超级“大冰箱”——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冷链项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 摄
吴炜佳介绍说,作为定位临港分配枢纽型冷库功能的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目前南沙冷链项目提供从清关到配送的一站式冷链综合物流服务,可有效缩短冷链产品进入市场的距离,保障货物质量和鲜度,降低产品价格,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需求。据了解,通过“港口+园区”冷链货物集散模式,进口水果整体通关时效能提升25%以上。办结通关手续后,进口冷链货物最快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24小时内可达全国大部分地区。
而在超级“大冰箱”的加持下,南沙口岸的冷链进口聚集效应愈加明显。2022年,南沙港区进口冷链货值227.4亿元,同比增长81.9%,今年上半年南沙港区进口冷链货值超138亿元,其中进口水果货值近80亿元,南沙港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车厘子、榴莲进口港。

工人们将进口青椰装车,从“大冰箱”运往各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小龙 摄
现在,越来越多广州家庭的小冰箱被这个“大冰箱”装满,“吃鱼难”的生活早已成为过往。从一尾活鱼到 “买卖全球”,背后正是广州居民不断提高生活品质、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也是广州敢为人先、持续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历程。南沙港150多条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云国际机场年吞吐量蝉联全国首位,广州南站客流量稳居全国前列,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连续9年全国第一……人流货畅,通达全球,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充分发挥沟通内外、连接世界的门户城市作用,持续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为广州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劲动能。
数据说
1978年,广州成立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
1985年,广州水产市场全面放开。
1988年,广州市民人均吃鱼量接近31公斤,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水产品品种从开放初期的10来个增加到上百种,全市经营水产品的国营、集体、个体户(档)近2000个。
1996年,广州市区人年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50公斤,比全国平均多33公斤;水产品品种增加到200多个;经营水产品的国有、集体、个体户达3000多个。
2022年全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98.15亿元,商品进出口总值10948.40亿元。
2014~2022年,广州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93倍,2022年达1375.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进口规模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外贸比重从2019年的4.4%提升至2022年的12.6%。
编辑 关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陈晨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手工筑梦,温暖相伴 在11月2日我参加了助残活动——手工筑梦温暖相伴。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 场地内非常热闹,几个志愿者围着两三个陪护对象。有的志愿者与陪护对象边聊天边辅助他制作,有的志愿者虽然沉默不语但手上速度依旧不减。“用这个胶水轻轻点在这朵花上,就大功告成啦!”有一家人很少参与集体的活动,在这一次手工制作也在志愿者的鼓励下,他们举起自己做好的成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本略显羞涩的陪护对象,逐渐放开身心,主动与身边人交流心得,闲聊家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创作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相继带隐身,每一件都承载着大家的期盼。 这次活动以手工制作为桥梁,既帮助陪护对象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精神世界,也让志愿者与陪护对象产生了感情,让志愿者们体会到责任与担当。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