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更有温度!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孙利秋
2023-11-09 15:3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11月3日-4日,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为期两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活动以“生生不息,生态福田”为实践主题,福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70余名教师共同参与,还有来自广东省十个地市的广东省高中地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部分学员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适应自然场域,活动分成两组开展实践、交替进行。

活动邀请福田区各校的环保辅导员共同参观游览红树林生态公园、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等地,发掘湿地教育教学地,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活动中,老师们先参观了红树林生态公园科普展馆,然后直奔南区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园。入园后,老师们即被园内的景色吸引,不时驻足观看,小小的观鸟平台挤满了人。当导览介绍“世界上一共三种天鹅,众所周知小天鹅其实并不是大天鹅的宝宝”时,大家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借助望远镜,老师们寻找着湿地鸟类的踪影。据悉,南区不时会生长出外来植物,挤压园内植物生长空间,为此老师们拿起工具,加入“打绿怪”动手清理行动,帮助园内植物更好地生长。


活动第二日,教师团队跟随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徐颂军教授,探访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园内的银叶树种群为盐灶种群,年龄最大约300年或以上。徐教授带领老师们沿着盐灶村往坝光的海岸线一路前行,每行几百米便停下,为老师们做讲解,介绍红树林的分布、特点以及保护的相关内容。他表示,要做好自然教育,一定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要充分发掘户外的生态教育地,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他鼓励教师们充分利用户外教学场地,带领学生多走走看看,让知识更有温度。


教科院还邀请了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的负责人孟祥伟,分享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近几年在生态文明课程研发、园内教育科普硬件设置、志愿者团队孵化培育上的工作经验以及成效。谈到“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她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以孟老师的分享为开端,老师们打开了话匣子,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并共同写下两日的收获。

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地理教研员、广东省和深圳市两级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生态文明教育项目负责人孙利秋总结了各小组的发言,并提到在电子化与科技化的今天,青少年正逐步与自然疏离,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在教育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教育、生态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小、初、高中兴起的研学教育均是在加强人与自然的连接,人与生态的链接。我们要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以更加广阔和更有高度的视角看待人与地球万物的关系。福田教科院每年持续推动各项针对福田师生的活动,是希望吸引更多老师身体力行去践行,培养更具生命力更具幸福感的自然之子。


如何优化教育生态,系统推进文明教育?深圳福田区教科院提出生态取向的教育质量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研究成果 “滋润•共享:生态文明教育的立体育人体系探索”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为教育工作者跳出教育系统,关注家庭、社区以及更大范围城市空间的教育协同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案例模板。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高原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孙利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