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高速运转的离心机仿佛奔腾着的力量,经过近6.5小时的血液采集,分离出23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此时,门外等候多时的送血员接过血袋,立即赶往机场,给一位远方的白血病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这个无私的小伙子叫赵庆如,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2级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也是全国第15907例、深圳市第6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说,从此,世间有了另一个人与他“血脉相连”。
18岁开启一场特别“成人礼”
赵庆如曾在18岁生日这天,给自己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直到回家他才告诉妈妈:“我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今天去献血很可能会帮助到一个人。”随后的日子,他每半年就去献一次血,特别是在每年生日前后都会去。迄今为止,赵庆如共完成13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5200毫升。
2016年,赵庆如向护士咨询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宜,在护士向他多次确认捐献意愿后,他义无反顾地签署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今年6月,赵庆如接到母亲的电话,获悉了初步配型成功的消息;暑假期间,赵庆如回到老家,在红十字会组织协调下进行了高分辨配型;8月初,他接到了配型成功、将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通知。
让爱的火种“点燃”另一个生命
8月22日,赵庆如住进了医院,因为体重偏大,动员效果不好,动员剂的计量也随之加大,前后打了8针,赵庆如的身体随之出现酸胀、疲惫等反应。而因为同样原因,他的整个采集过程长达6.5小时。“正常来说平均采集时间是2-4小时,我也算是打破这儿的记录啦。”赵庆如笑着说。
采集中途还发生了静脉痉挛,被针头扎破了血管,需要重新扎针。6个多小时后,采集工作终于顺利完成,此刻,他绷紧的左手已近乎失去了知觉。“护士给我拔出针头的那一刻,我几乎感受不到左手了。”早早在外等候的送血员接过血袋,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机场,将珍贵的“生命火种”送往北京。
全家人的关爱给他以力量
赵庆如还记得18岁初次献血那天,妈妈知道后的第一句话是:“我知道,你一定会去的。”这一次,得知自己初步配型成功时,父亲的反应也不谋而合:“我知道,你一定会去的。”
赵庆如笑着说,他原本打算让父亲多去做做母亲的思想工作,但实际上,父母都没有给他任何压力,只是很担心他,“我觉得父母的心情是复杂的,虽然担心我的身体,但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充分信任我、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我想,这就是父母的爱吧!”与此同时,导师谭春燕教授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也给了他很多鼓励。
“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帮助到这位患者,希望对方能早日康复,远离病痛的折磨。”捐献后,赵庆如收到了一封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捐献中去,向社会传递更多的善意,也会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情。
(原标题《6.5小时采集234毫升干细胞,深圳学子赵庆如用爱“点燃”另一个生命》)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田语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