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二万基建工程兵的拓荒故事
段亚兵
2023-09-18 13:49

扎根于拓荒岁月 崛起于拼搏跃越

“公元一九八二年隆冬。京广线南端,陆续驰过一百列军车、二千多节车皮,满载来自全国各地的二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干部、战士,连同各种机械设备,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南国边陲的深圳特区……”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吴启泰、段亚兵 刊登于1986年特区文学第5期)开头的文字。这篇报告文学讲述了1982年中国军队百万大裁军中,基建工程兵两个师、二万人调入深圳,集体转业成为深圳施工队伍最初几年艰苦创业的故事。报告文学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983年,基建工程兵在深圳罗湖的建设现场。当年如此荒凉的地方后来成为了深圳的中心城区。(杨洪祥摄影)

吴启泰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初期从全国各地引入人才时,从安徽调入深圳的著名作家。我则是深圳基建工程兵二万人中的一员。具体说到深圳二万基建工程兵部队,其转业日是1983年9月15日。深圳基建工程兵部队军旅时间18年。如果按照人的生命期做比较,18年正是青春年少时,像桃花怒放于枝头,山花烂漫于原野,耀眼的流星划破长空,落英缤纷于桃花源。而部队在深圳集体转业成为地方建设施工队伍后,又度过了40年,扎根于拓荒岁月,崛起于奋力拼搏跃越时,成熟于站立涛头弄潮前行中。

报告文学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很多战友的关心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力量。由于这篇文章,以前并不认识的战友们记住了我。后来无论我走到哪个单位,只要遇到战友,大家都会提到这篇报告文学。

为二万人工程兵修史

2011年,我年满60,从市委宣传部退休。这一年初的一天,从北京来了几位原基建工程兵兵种机关的老领导。带队的是老首长、老战友陶景春,他找我谈基建工程兵部队补修兵史一事,希望我参加。我感觉这项工作不简单、难度很大,想要推辞。陶景春老领导对我说:“我们反复考虑,觉着你做这项工作最合适,因为你是市委宣传部的干部啊。我尤其了解你,你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宣传工作……”在老首长的说服下,我参加了修史工作。我想修史工作再难,也是为原来的部队做事,为战友们做事。既然大家十分信任我,就没有什么好推辞的了。

图为今天地王大厦所在地。1983年,基建工程兵部队经常组织战士们来这里进行义务清扫。(杨洪祥摄影)

2012年6月,经兵种基建工程兵回忆史料编委会批准,深圳成立了基建工程兵回忆史料深圳编辑组,马成礼任组长,我被任命为副组长之一。深圳原基建工程兵部队改编的单位都被动员起来,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各单位也都相应地成立了回忆史料编写小组,我就带领写作人员,一起来收集、挖掘、整理历史资料。

修史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毕竟30年已经过去了,很多老领导已经去世,没有留下资料;有些当事人不一定找得到,很多单位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大家克服各种困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收集整理了约50万字的历史资料。我们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结集成书,起名为《转战南北,扎根深圳》(海南出版社2013年出版),在深圳基建工程兵部队集体转业30年的纪念日子里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9月19日,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其中部分代表参加了在深圳戏院举行的改编大会。(杨洪祥摄影)

几年时间里,编辑组极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编辑印制了深圳二万战友的《名录》,多年后军事博物馆收藏了这套名录;编辑出版了几本书,除《转战南北,扎根深圳》外,还出版了《深圳拓荒纪实·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段亚兵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深圳拓荒纪实·一座城,2万人,40年》(段亚兵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等。

为了让挖掘拓荒史料、宣传拓荒牛精神的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2014年注册成立了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梁光伟任首任会长,我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坤德任监事长。研究会又策划了许多项目,开展了一些活动。例如,委托著名青年雕塑家戴耘创作了《基建工程兵之歌》的青铜群像雕塑,安放在笔架山公园里成为红色教育的景点;拍摄了《基建工程兵在深圳》(三集90分钟)、《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刘坤德、沈远彪)等专题纪录片;先后创办了自媒体“深圳基建工程兵”、“基建工程之家”微信公众号,每天发表文章,成为战友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平台等等。

1983年,基建工程兵利用休息时间清除垃圾,他们是深圳最早的“义工”。(杨洪祥摄影)

“你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宣传工作……”陶景春老领导当年这句不经意说出的话,勾起了我脑海深处的一些记忆。

虽说我算1970年兵,但实际上1969年11月份就到了驻扎在嘉峪关市、承担酒泉钢铁基地建设任务的二支队。我先后在二支队18团一营测量班、团政治处宣传股、二支队政治部直工科、三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部队驻地本溪市,参加本钢建设)、八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部队驻地马鞍山市,参加马钢建设)、冶金指挥部深圳临时指挥所宣传科工作。转业到深圳后,先后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部办公室工作,后任市文明办主任、宣传部副部长直到退休。

一生从事宣传工作,一辈子为宣传人。因此工作经历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基层经验的总结者、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典型人物的宣传者、时代精神的弘扬者。在部队服役的14年里,宣传好人好事,写作基层工作经验材料,积极给军报和地方媒体投稿。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工作的28年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起草公文材料,协调文明创建工作,树立宣传英模先进单位和人物,抓好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等。退休后的十几年里,重新回到部队战友大家庭里,参与修兵史工作,记录战友们的军旅生涯,挖掘重要人物的感人事迹,为拓荒深圳树碑立传。

深圳的每片土地都撒下了我们的汗水

自修兵史以来,战友们又重温起当年拓荒深圳的那段光荣历史。不断有人向我提议再写新的报告文学。特别是老首长、老战友马成礼多次希望我再写一篇续文。战友们的建议让我思考了好久,如今终于写出了续篇,题目定为《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下面摘出文章中的几段话与战友们分享:

40年不过是白驹过隙、历史一瞬。然而在40年的岁月里,基建工程兵二万人凭借着深圳经济特区的舞台,上演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活剧,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命运,激情燃烧,青春绽放,实践了信念,实现了理想。军人无畏向前冲锋,前头是荆棘丛生的荒原,身后是一座繁华的新城。可以说,一支队伍与一座城市一同成长。

这支队伍是深圳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40年时间里,这支队伍参加了福田中心区、南山科技园区等成片区域开发项目,参与建设深圳机场、盐田港码头等重大项目和深南大道、北环大道、滨河大道等市政道路和桥梁(立交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体育场馆、大学教育、医院、文化等城市项目。这支队伍在深圳建成的高层(18层以上)或超高层建筑上千栋。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好,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5项和其它国家级奖项71项。战友们说‘深圳的每片土地都撒下了我们的汗水!’此言不虚。

……

二万人部队转业后有1.2万人留在建设集团大本营;8千人作为骨干调入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建设集团公司发扬人民子弟兵的光荣传统,艰苦创业、冲锋攻坚,几年后成为全国基建“十强”之一。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胆改革的成功经验,由人民日报整版报道、推广到全国。天健集团公司(原302团,现为上市公司)后来的发展特别突出,成为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百强第一名、全国市政施工经济效益十佳企业第一名。

调入党政机关的官兵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政府国土、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的官兵们勇挑工作重担,大胆改革创新,在土地使用权拍卖、基建项目招投标、住房分配制度鼓励个人购买、城管管理制度改革等多个领域中创造出了许多“中国第一”。

在企业工作,或者直竞争,创造出了一番事业。马成礼先是带领部队建成了深圳第1栋高层建筑——深圳电子大楼,后任职深圳物业公司总经理,作为甲方与中建三局一公司的乙方合作,在当年中国第一高楼——国贸大厦建设中创造出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梁光伟调入华强公司后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为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带领华强公司转型成功,创造出了文化+科技的经营模式……

1983年4月,正在建设中的国贸大厦。(杨洪祥摄影)

有一位战友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一生其实很短暂。而我们一生中参与了两件大事:一是参军成为基建工程兵一员,在国家工业化初期为许多钢铁基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在改革开放时来到了经济特区深圳,为建设一座新城贡献了力量。人一生做了两件大事,足矣!”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我17岁青春年华时当兵,如今72岁进入古稀之年,在半个世纪里,参加了两件大事,感觉十分荣耀。

由于一生从事文字工作,养成了读书钻研、学习积累,喜欢思考、研究琢磨,勤于写作、著书立说的爱好和习惯。几十年积累下来,竟然写出了20多本专著,让自己也有一点小小的吃惊和得意。其中,一些文章被国家级的报刊杂志刊发;一些书的章节在深圳几家媒体上连载;有的著作和文章获奖。部分著作被送给国家、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收藏。而我最看重的是战友们是否喜爱自己的作品,当一些著作和文章送给战友们后,听到了“爱不释手”的评价,心中像喝了蜜一样甜。

基建工程兵二万人拓荒深圳的故事,是珍贵的红色资源;修订兵史,总结经验,挖掘战友们的拓荒故事,传承拓荒牛精神,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无论对于深圳今后发展始终保持有不竭的动力,还是培育具有继承了人民军队传统的后一代深圳建设者,都是十分珍贵的精神食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标题《讲好二万基建工程兵的拓荒故事》)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周斐斐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