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24期·深城记㉚ | 梅林寻“梅”
晶报统筹 李岷 制图 胡椒枪
2023-09-01 09:08

■ 胡野秋

梅林应该算是深圳最著名的地名之一了。

福田是深圳的中心区,梅林是福田的后花园。

梅林街道静静地站在福田区的北边,是福田辖区中面积最大的街道,坐拥万亩山林,怀抱翠绿水库,真正是“半城山水甲深圳”。

它像一块翡翠,镶嵌在几个区的中央。东起银湖与罗湖区清水河相邻,西至安托山与南山区桃源相望,北抵梅林山顶与龙华区民治相接,南临深圳车流最密集的北环大道。

梅林自然与梅相关,路名无处不见梅:梅丽路、梅华路、梅村路、梅韵路、梅彩路、梅秀路,当然最正宗的还是那条梅林路。

梅踪何处寻?

梅林虽无梅,梅名却远扬。

梅林有梅花吗?很多人有疑问,我初到深圳时也有。

因为“梅花欢喜漫天雪”,那么在这终年不见雪的南国,见梅殊不易,又何来梅林呢?踏遍梅林道,无处觅芳踪。

前些年,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让梅林名副其实,确实也做了一些努力,甚至在北环大道北侧辅道旁靠近红岭中学高中部,建了一个“梅园”,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据说种植了五个品种的3000余株梅花,而且不少名品,诸如美人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等。后来又以梅园为中心,在梅林片区广种梅花,包括在梅林绿道、梅林山公园、梅林一村等,数量达到万余株。

我也曾慕名去寻梅,结果除了看见几株残存的梅朵,不曾有幸见到那大片梅花盛开的景象。

后来查地方志,对梅林的解释是:“山多林密多杨梅树”,方知此梅非彼梅。我们望文生义的是“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而梅林的梅是“红实缀青枝”的杨梅。梅花是观赏的梅,杨梅是入口的梅。而杨梅的主产地恰在广东等南方地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梅林确确实实有梅,是酸甜爽口的杨梅。所以我们不必穷尽全力去追逐“俏也不争春”的梅花。

细细想来,这种文化心理倒也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便有慕梅情结,在古代文学中,“梅”字的出镜率奇高,且一直分两支。一支重入眼,一支重入口。

梅花作为四君子之首,名气实在太大了。梅花是北方的植物,因其盛开时百花已谢,所以更具独立性,这对有着格物致知意识的文人便有吸引力,所以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也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因此,对梅花的推崇其实是文人对独立品格的追求。花中四君子世世代代被人们仰望、欣赏,乃至膜拜。其中以宋人林逋为最,他中年隐居杭州孤山,终日养鹤种梅,有“梅妻鹤子”佳话流传。

而作为非观赏类的杨梅、青梅等则与寻常生活关系更大,也更接地气。古诗中写杨梅的诗也多不胜数。最极致的要算宋代余萼舒的《杨梅》:“摘来鹤顶珠犹湿,点出龙睛泪未乾。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应不到长安。”按他老人家的说法,假如当年杨贵妃先吃到的是杨梅,那“一骑红尘”入长安的就是杨梅,没有荔枝什么事了。

至于青梅,那就更加为人熟知了,李白一首诗让“青梅竹马”成为初恋的代名词,而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煮的也是青梅。曹操独爱青梅,行军途中为了激励士兵,还独创了“望梅止渴”的方式。

梅林,让古典诗词中的那个词语成为现实中的场景,宋代杨万里的“醉入梅林化作蜂”便成为我们共同的冲动。

▲梅林水库远眺。

上梅林

梅林分成两个,上梅林与下梅林。

在深圳坐出租车,上车不能光说去梅林,司机一定要问清楚:是上梅林还是下梅林,而粤语里的上和下在发音上极易弄混,所以有时候说了也白说,我就曾经为此多走好大一截冤枉路。

上梅林村建于南宋,距今800多年。该村为黄姓所辟,生于唐朝末年的黄峭山,是黄氏南迁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被福田区的梅林、福田、上沙、下沙等四个村的黄氏族人尊为共同始祖。峭山公是福建漳南人,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后代,官至工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副部长。据清光绪《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记载,共娶上官、吴、郑三氏,每房生了七子,共21子。为了防止兄弟相残的悲剧在自己家族重演,黄峭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将家产分成21份,命三房各自只留长子在身边,其余各子带家产一份及《黄氏族谱》一套,带家眷外出谋生。自此黄氏开枝散叶,遍居各处。

上梅林则由黄峭山第16代嫡孙黄仲孙创建,村里至今还有一幢“梅庄黄公祠”,门牌为祠堂村1号,彰显着它的独特地位。据称建于明朝,重修于1996年,新漆不掩旧痕,青砖黄瓦间布满各种花卉、鸟兽纹样的浮雕,走进祠堂内可见四壁上画满了神话人物、山水花鸟的壁画,意趣盎然。

梅庄黄公祠是典型的广府建筑,三开间三进布局的砖木结构建筑,房屋大致朝向为坐东北朝西南,主要由青砖墙、麻石石柱竖向承重,木梁架、上墙搁擦支承瓦屋面,瓦屋面底瓦接缝平铺形式。祠堂大门的花岗岩石上镌刻一副门联:“风高宋室,肇衍莲城”。对联阐明了黄氏祖先开基宝安时在宋朝,因为宝安县城南头的古名为“莲子城”,所以称为“肇衍莲城”。

祠中有峭山公祖训诗:“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维望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个中可以窥见,黄氏后人始终没有忘记祖先教诲,不忘初心,厚德载物。

日本侵华时,这里曾驻扎过日军。

黄公祠的侧面还有一座龙母宫,这也是深圳地区唯一的龙母宫。据深圳民俗学者廖虹雷研究,梅林供奉的龙母与大鹏供奉的王母完全不同,大鹏的王母也非常人所知的玉皇大帝的夫人西王母,而是宋少帝之母杨太后,杨太后被尊称为“王母”,至今大鹏尚有“王母洞村”“王母墟”等地名。梅林的龙母也是由真人演变成神的,她与天后、洪圣、北帝一起被广东人称为南海“四大水神”,在珠江流域被看成是善良、博爱和力量的化身。

龙母宫也是明朝建筑,于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现保留清朝建筑风格。进入龙母宫,大门上的屋檐画着一些传统花草檐画,门额上灰塑着“龙母宫”三个黑字。进入一道屏风式的门,屏风木柱刻着一副“龙光普照东西粤,母德长留复载恩”的对联。正殿门顶上方的匾帘上绣着“龙光普照”四个金字,烟火袅绕的供品案台后,神龛上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间端坐的是慈眉善目的龙母,左边是龙母的大嫂,右边是龙太子。该龙母祖庙是深圳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田区志》载:传说龙母娘娘原名温凤娇,生于西晋怀帝辛未年(311)五月初八子时,是百越族的女首领。当时在百越族的领地内,有一条西江,每到夏天都要发大水,两岸的房屋和农田全被冲毁,百越的老百姓深受其害。龙母谨记心中,寻找机会治理洪水,为黎民造福。

龙母宫既然供奉的是龙母,那两侧为何又有她的大嫂和太子呢?据廖虹雷所述,其中有个故事。传说有一次温凤娇到家附近的井里挑水,打水打到第三桶的时候,发现有个龙蛋。她想把龙蛋放到衫裤口袋里,又担心会弄破,于是把龙蛋含在嘴里,谁知一挑水,不小心咽了下去。几个月后,她的肚子慢慢地鼓了起来,父母觉得奇怪,你一个女孩子家没嫁人,怎么肚子大了起来呢?温凤娇只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母。父母就把她安置到一个小山洞里,陪同她的还有她的嫂子。后来温凤娇生出来一条龙,这就是龙太子。龙太子的母亲温凤娇被称为龙母娘娘。太子长大后就带着龙母娘娘周游,整治水患,帮助船夫渡过险滩,和龙母一起,庇护百姓,造福于民。

到了明朝年间,村中长老忽然见到了龙母娘娘现身,于是就和乡人在上梅林村口建了一座龙母宫,奉祀龙母的同时,因其嫂子、太子有功,也将他们一起供奉。每年五月初八龙母娘娘诞辰、八月初一得道日,村人用銮轿抬着龙母四周巡游,舞麒麟,唱大戏,希望给村里人带来好运气。如今,上梅林龙母宫砖墙上镶着一块“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二月吉旦重建本庙碑记”。因碑刻年月太久,好些字形受损模糊,勉强可认。

▲梅庄黄公祠。

▲龙母宫。

下梅林

下梅林在上梅林的西边,为郑姓所建。

元末明初,郑氏族人为避中原战火,由河南荥阳迁居到福建莆田。明末时期,福建莆田一个支系又迁入广东潮州,再迁入深圳坪地,最后由郑庭礼公率族人移居下梅林,现下梅林郑氏后人基本是郑庭礼公的4个儿子文润公、文广公、文仁公和文义公的后人。

下梅林的荔枝曾经名噪一时,这是因为300多年前,郑氏先人从福建莆田移居深圳时,带过来几十棵荔枝树苗,经过一番轮种,荔林由最初的几十棵发展到5000棵,最高产量曾达到53万斤,曾与西丽、南头的荔枝齐名,通过广交会远销海外。那个时候,香港人点名要买“梅林荔枝”。

与上梅林密集的人文遗迹众多有所不同,下梅林显得地广人稀,在改革开放前,下梅林有三多:土地多、山头多、荔枝多。在梅林水库脚下,全是果园和农田。

下梅林没有像黄公祠、龙母宫那样的古迹,它所能与上梅林较近的地方恰恰是一个字:新,梅林水库在这里,梅林公园在这里,而且,它还拥有一个超大的村子:梅林一村。提起这个村,那可是大大有名,它成为下梅林的骄傲。

我刚来深圳没两年,分到了南山区松坪村的微利房。每次从福田驱车去往南山时,都会经过这个一片荒凉的下梅林,当时很是疑惑,干嘛把这么近的地方抛荒,去那么远的地方开发。

到了1996年,几乎一夜之间,这里开始破土动工了,而且动静很大。当时深圳市住宅局组织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住宅小区国际招标,最后由香港的何显毅建筑工程师楼地产发展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获得梅林一村的设计总包资格,成为深圳市第一间全面负责住宅局开发项目之总包设计工作的境外建筑师楼,这间建筑公司的客户还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地铁公司等等。

梅林一村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智能化、园林型、标志性的住宅区。

两年后的1998年,梅林一村落成,曾经冷冷清清的下梅林,一下子变得车水马龙,因为居住者以公务员居多,被赋予“亚洲第一村”“公务员村”等各种昵称。

梅林一村拥有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教育配套设施,有梅林公园。两任总理朱镕基、温家宝都视察过这里。在我看来,如果以公务员入住率为指标,梅林一村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公务员第一村”。

梅林一村还有一个傲人的地方,就是村里含了一个市一级的公园。当你来到梅林一村,如果向路人打听梅林公园在哪里,他一定会带点自豪地朝里努努嘴说:“哦,在村里边。”

梅林公园是从连绵的梅林山伸向梅林一村的四个半岛式山体,居于福田、南山、宝安交界处,东与银湖山相望,西与塘朗山郊野公园相接,是个“身份最复杂”的公园。梅林公园最大的特色不是有梅林,而是有片古荔林,保留了原有的近千株的古荔枝树,其中大部分都是百年以上的树龄,古树参天,生机勃勃。梅林山海拔396米,不高不低,适合登临。

公园有三条登山道通往密林深处神秘的高处,行至山边可见一处“三圣宫”。此“三圣宫”与别处道教的“三圣宫”有所不同,这里的三圣既不是太上老君,也不是文昌君,而是三位分别姓邹、黎、石的仙人,传说已不可考,但香火却袅绕至今。

二十年前,梅林公园曾邀我为其撰《梅林公园赋》,赋文第一段为“佳山涌绿,秀水泛波。南国佳境,孕育风流。梅村北麓,荔林千亩壮哉;水库南沿,梅林公园是也。古树参天,有飒然之风声;绿道巡地,引翩然之少年。扶老者,登高饱览山色;携幼者,漫野嬉戏乐园。或窃窃私语、或浅吟低唱,如曼妙乐音绕水绕梁;或踽踽缓行、或争先恐后,似华丽卷轴且张且扬。”

▲梅林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好去处。

▲梅林公园里的瀑布。

梅林水库与二线关

梅林在地形上是东西狭长的,如果说它是条龙,那么点睛处便是梅林水库。

梅林水库原名马泄水库,初建于1956年,后经数次扩建,并易为今名。该水库为兼具调节供水与防洪功能的中型水库,主要是在深圳东深供水工程每年检修期间向邻近的梅林水厂供水。同时,通过削减新洲河的洪峰,减轻福田中心区的防洪压力。

水库三面青山环抱,秀色蔚然。从梅林水库沿石板小路向西北,直至塘朗山,沿路有望天螺等山峰。这一带山林掩映,荔树遍野,人迹罕至,更有山泉多处,泉水叮咚,仿佛世外仙境。深圳市的徒步爱好者,无人不爱这蜿蜒曲折的登山小道,很多恋人也会携手沿路且行且语,卿卿我我。

这条为人津津乐道的绿道,原为“二线关”,只有深圳人才懂“一线关”和“二线关”。所谓一线关,就是与深圳香港的边界,彼时还叫“国门”。二线关则是将特区与内地隔开的铁丝网,这道铁丝网高3米,长达84.6公里,东起盐田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铁丝网将深圳分割成两部分:特区内,特区外,也即俗称的关内、关外。在二线关的切割下,深圳成为中国唯一“一市两制”的城市。中国人要从中国内地到深圳去,你必须办一张边防证。边防证其实就是一张纸,上面手写着你的姓名、籍贯、年龄,但并无照片,过二线关时,边防证与身份证并用,方可过关。

2005年,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证”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人们只需凭身份证即可进入特区。2010年7月1日起,深圳进一步扩大了特区的版图,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特区总面积扩容为1997平方公里。二线关从制度层面上拆除了,但是那个物理空间的关口仍然还矗立在原地,梅林关作为深圳南北向的通道,每天的早晚高峰会异常堵塞,所以深圳有句名言:英雄难过梅林关。深圳的上班族,只要提起梅林关,都会眉头一紧。

久而久之,大家都发现那个名存实亡的“二线关”成了鸡肋。2015年,梅林边防检查站(即梅林关)开始拆除,肠梗阻终于打通了。三年后,2018年1月15日,国务院宣布: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至此,“二线关”彻底成为历史名词,今天的深圳人可能大都不知道这个名词了。

梅林是深圳城市化的杰作,它向人们证明,在一个密度极高的空间,仍然可以拥有一方葱翠的净土。梅林是绿色的,梅林街道文化站的品牌活动是“绿色文化节”,从2015年开始已经举办了8年,从闻名遐迩的中康路8号“雕塑家园”到“中康艺术长廊”、卓悦汇、新一代产业园,如今漫步在1.2公里的中康路上,“梅林印象”“都市风景线”艺术围墙与街区融为一体,沿线艺术井盖、花瓣椅、创意变电箱点缀着,成为精致的城市细节。梅林文化站的罗万如告诉我,文化站正在改造,很快我们将看一个最美的文化活动空间。

梅林与安宁、优雅、浪漫并存。那片绿叶红果的梅林、荔林,都让闹市中的市民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畅快呼吸的天地。

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梅林。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统筹 李岷 制图 胡椒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